
古代字書名。為學童識字之書。 漢 史遊 作。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末一百二十八字為 漢 以後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一說如遇難字,緩急可就而求,故名。《漢書·藝文志》:“ 元帝 時,黃門令 史遊 作《急就篇》。” 魯迅 《準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唐 末 宋 初用過《太公家教》,久已失傳,後來才從 敦煌 石窟中發現。而在 漢 朝,是讀《急就篇》之類的。”亦作“ 急就章 ”。《魏書·崔浩傳》:“ 浩 既工書,人多託寫《急就章》。從少至老,初不憚勞,所書蓋以百數。” 清 趙翼 《獨夜》詩:“時趨競尚新翻曲,舊學幾忘《急就章》。”亦省作“ 急就 ”。《齊民要術·雜說》引 漢 崔寔 《四民月令》:“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篇章謂《六甲》、《九九》、《急就》、《三倉》之屬。”
“急就篇”一詞有兩種不同層面的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作為古代字書的《急就篇》
作為成語的“急就篇”
補充說明:古代《急就篇》抄本兼具書法範本功能,如三國皇象的章草寫本,成為書法史重要文獻。
《急就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急急忙忙地寫成一篇文章或作品。
《急就篇》的部首是“心”字旁,筆畫為12畫。
《急就篇》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篇中。逍遙遊描述了一個人飛行的奇幻經曆,其中有一句話是“心乎急乎,乎乎不乎?急乎已矣,乎乎不及已矣。”意思是心急如焚,為何還不趕快?急了也晚了。後來,人們将其中的“心乎急乎”演化為成語“急就篇”,用來形容急忙地去寫文章。
《急就篇》的繁體字為「急就篇」。
古時候,《急就篇》的寫法多種多樣,比如“急就篇”、“急就篇”等。
他因為時間緊迫,所以急急忙忙地寫了一篇《急就篇》。
急迫、急速、忙碌、急躁
馬不停蹄、急于求成
從容不迫、悠閑自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