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急就篇的意思、急就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急就篇的解释

古代字书名。为学童识字之书。 汉 史游 作。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末一百二十八字为 汉 以后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一说如遇难字,缓急可就而求,故名。《汉书·艺文志》:“ 元帝 时,黄门令 史游 作《急就篇》。” 鲁迅 《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唐 末 宋 初用过《太公家教》,久已失传,后来才从 敦煌 石窟中发现。而在 汉 朝,是读《急就篇》之类的。”亦作“ 急就章 ”。《魏书·崔浩传》:“ 浩 既工书,人多託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 清 赵翼 《独夜》诗:“时趋竞尚新翻曲,旧学几忘《急就章》。”亦省作“ 急就 ”。《齐民要术·杂说》引 汉 崔寔 《四民月令》:“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急就篇》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识字启蒙教材,由西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编纂而成。其名称与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释:

  1. 名称由来与核心含义 “急就”二字直接点明了这部教材的核心特点与编纂目的。“急”指急用、速成,“就”意为成就、完成。“急就篇”合起来意指“速成识字课本”或“应急速成的篇章”。这反映了其作为当时蒙童快速掌握基础文字、姓名、器物、官职等常用词汇的实用工具书的性质,旨在满足初学者的迫切识字需求。

  2. 内容与结构特点

    • 识字为主:作为识字教材,《急就篇》的首要功能是教授汉字。它汇集了大量当时社会生活中常用的单字和词汇。
    • 分类编排:内容按事物性质分类编排,如姓氏名字、器用百物、官职律令、地理名称、生物医药等,便于学习者系统记忆。
    • 韵语形式:全书采用三言、四言、七言为主的韵语形式编写,句式整齐,押韵和谐,朗朗上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记忆效率,这也是其能“急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
    • 知识广博:除识字外,还包含了丰富的社会、自然、律法、职官等常识,具有小百科的性质。
  3. 历史价值与影响

    • 现存最早识字书:《急就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作者可考的识字课本,在汉字教育史和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 规范文字形体:在隶书盛行的汉代,《急就篇》的书写(尤其是章草写本)对文字的规范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世出土的汉简(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中常见其抄本,证明了其广泛流传。
    • 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后世蒙学教材按类编排、韵语成文的传统,对《千字文》、《三字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名称也成为后世“急就章”(指仓促完成的作品或文章)一词的源头。
  4. 现代意义 从汉语词典角度看,《急就篇》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更代表了一种高效、实用的识字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体现了古人根据学习规律(如利用韵律辅助记忆)和实际需求(快速掌握基础文字)来设计教材的智慧。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急就篇”一词有两种不同层面的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言演变来理解:

  1. 作为古代字书的《急就篇》

    • 起源: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前33年)由黄门令史游编纂,是中国最早的识字教材之一,书名取自首句“急就”二字,意为“遇急难时可查用”。
    • 内容结构:全书34章,共2144字(其中128字为后人增补),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采用三言、四言、七言韵语编写,兼具识字与常识教育功能。例如开篇:“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
    • 历史地位:从汉代至唐代一直是主流蒙学课本,唐代后被《千字文》《三字经》取代。
  2. 作为成语的“急就篇”

    • 引申含义:形容匆忙完成、未经充分准备的事物,多用于批评临时应付的行为,例如“这篇文章像是急就篇,缺乏深度”。
    • 语义关联:其贬义色彩源于《急就篇》作为速成教材的实用性特点,后演变为对仓促行事的比喻。

补充说明:古代《急就篇》抄本兼具书法范本功能,如三国皇象的章草写本,成为书法史重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友白磷百足别思仓廪操略垂白春熟催産村郎代拜带引得出镫花雕僞咚咚娥皇访历霏雾盖短鞲绳顾盼多姿坏乱昏人简节繁文浇漓角吻驾驶证家用镜轮今学旧绩极意开坛鸾驾罗髻録音机慢愚媒稳婆逆俦乾肉挈扶请训凄切然蜡人牙儿三忧溞溞上黄松萝共倚损贬孙叔贴子词挽夫伪惑无恶匣龙险隘飨荐相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