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實沉 與 阏伯 ,傳說中的人物名。相傳為 高辛氏 ( 帝喾 )之子。 實沉 與其兄 阏伯 不和,時動幹戈。 堯 因遷 實沉 于 大夏 ,主參星;遷 阏伯 于 商丘 ,主辰星。見《左傳·昭公元年》。後因以“沉閼”作兄弟相殘的典故。《隋書·河間王弘傳》:“王之昏主,心若豺狼,讎忿同胞,有逾 沉 閼 。”
(2).沉滞阻塞。引申為官職未得升遷。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是時 叔元 方隆隆炎炎, 何 姜 皆沉閼未遇,非讀書養氣,那得如許風骨!”
“沈阏”是一個具有典故和引申義的中文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兄弟相殘的典故
該詞源于傳說人物實沈與阏伯。兩人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因長期争鬥,堯将實沈遷至大夏主掌參星,阏伯遷至商丘主掌辰星。此典故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後以“沈阏”代指兄弟間的不和或相殘。
沉滞阻塞的引申義
“沈”通“沉”,“阏”意為阻塞,合指事物停滞不通。古代文獻中常引申為仕途受阻、官職未得升遷的狀态,例如官員因時局或自身原因長期未能晉升的情況。
提示:由于該詞較為生僻且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左傳》原文或相關古籍文獻,以獲取更精準的語用背景。
《沈阏》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深沉和寂靜的樣子或狀态。
《沈阏》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沈”是由3畫的“氵”旁和8畫的“冘”組成;“阏”是由8畫的“阝”和6畫的“業”組成,總筆畫數為23。
《沈阏》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由古代文人所創造和使用的一個詞語。
《沈阏》的繁體字為「沈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可能存在一些變化,而《沈阏》也不例外。在古時候,字形可能更加簡化,但整體意義與現代保持一緻。
1. 深夜的湖面上,一片沈阏的寂靜讓人感到心神清淨。
2. 他的眼神裡透露出一種沈阏的哀愁,讓人不忍卒睹。
1. 深沉:指狀态或性格深入,不能輕易察覺。
2. 寂靜:指沒有聲音,安靜無聲。
3. 清淨:指沒有雜音,幹淨整潔。
1. 沉默:指不說話或不做聲。
2. 安靜:指沒有噪音或聲音。
3. 冷靜:指情緒平穩、思維清晰。
1. 喧鬧:指聲音大、雜亂無章。
2. 活躍:指充滿活力和動力。
3. 熱鬧:指人聲鼎沸、繁忙有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