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乖龍,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龍,苦于行雨而到處藏避,故俗稱“避乖龍”。《太平廣記》卷四二五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郭彥郎》:“世言乖龍苦於行雨,而多竄匿,為雷神捕之。” 元 馬緻遠 《陳抟高卧》第一折:“到這戌字上呵水成形,火長生,避乖龍大小運今年併。”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四折:“多謝你老禪師倒賠了紙墨,不想那避乖龍肯分的去碑上起,可早霹靂做粉零麻碎。”
(2).借指避開。 元 尚仲賢 《單鞭奪槊》第三折:“這一個鎗去疾,那一個鞭下的猛,半空中起了一個避乖龍。”
“避乖龍”是一個源自中國神話的詞語,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乖龍”是神話中一種因厭倦行雨而四處躲藏的龍,常被雷神追捕。因此民間将這種逃避行雨的龍稱為“避乖龍”。相關記載見于宋代《北夢瑣言》及元代戲曲,如馬緻遠《陳抟高卧》中「到這戌字上呵水成形,火長生,避乖龍大小運今年併」。
元代文學作品中,該詞被賦予借代義,表示「主動避開」某種狀态或事物。例如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三折通過「半空中起了一個避乖龍」的描寫,比喻激烈交鋒中的閃避動作。
此詞多出現于古典戲曲和文學作品,現代已較少使用。其核心意象融合了神話生物的拟人化特征與世俗的生存智慧,既反映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也暗含對現實處世的隱喻。
注:更多詳細用例可參考《太平廣記》《北夢瑣言》及元代雜劇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