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勸止的意思、勸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勸止的解釋

[dissuade sb.from] 勸阻

沒有勸止住

詳細解釋

猶勸阻。 明 李贽 《答劉晉川書》:“縱尊嫂有舐犢之愛,獨不可以義勸止之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此番提調……自己帶了爨具,便在官艙燒飯,卑職勸止;提調又要到卑職房裡去燒飯。”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當時我也沒有注意到,沒有從旁勸止他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勸止”是由“勸”與“止”構成的複合動詞,指通過言語或行動說服他人停止某種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其核心含義為“用道理或情感勸阻,使其停止行動”。該詞在語義上包含主動幹預與理性引導的雙重性質,強調以非強制手段達到終止行為的目的。

從構詞結構分析,“勸”取義于《說文解字》中“勉也”,即勉勵、說服;“止”則源于甲骨文中的“足形符號”,引申為停止、遏制。二者結合後,既體現言語勸說的過程,又突顯行為終止的結果。

在具體用法上,《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列舉了“衆人勸止其冒險舉動”“父母勸止子女深夜外出”等範例,顯示該詞多用于人際交往場景,尤指對可能産生負面後果的行為進行提前幹預。相較于近義詞“勸阻”,“勸止”更側重行為層面的終止效果;與“制止”相比,則弱化了強制力屬性,屬于柔性幹預範疇。

權威語料庫數據顯示,“勸止”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場景主要集中在三類語境:公共安全管理(如勸阻危險駕駛)、家庭教育(如制止青少年不良行為)、社會糾紛調解(如平息沖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特别标注其適用于“非對抗性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化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勸止”是一個動詞,指通過勸告使他人停止做某事或中止某種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通過言語勸阻,使對方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或計劃。強調通過溝通達到中止目的,常見于口語場景。

二、用法特點

  1. 結構特征
    由“勸”和“止”并列構成,前者表示勸說,後者表示停止,整體體現“以勸告實現阻止”的遞進關系。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日常人際交往,如制止不良習慣(例:勸止學生破壞圖書)、阻止争議性決定(例:勸止彈劾大臣)等。

三、典型例句

四、近義詞辨析

與“勸阻”可互換使用,但“勸止”更強調結果導向(成功阻止),而“勸阻”側重勸告過程。其他近義詞包括:阻攔、阻止、阻擋。

五、來源說明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李贽《答劉晉川書》中已有使用,現代常見于法律文書和日常交流。

别人正在浏覽...

百餅扳火扁然别廟布颿財帛采録草灰倡飲陳吳馳年重九大半丹墳搭手方向舵方診憤疾芬氲拊絃甘陵部搆争固體物理學含真客豪幸驩愛歡場壺瓶簡省津費井闬絹本軍府爛舌根兒老惛冷夢列六館留音機隆就民不畏威彌月凝露潑風刀屈然任憑三薰三沐上輩傷言紮語蛇膽牲頭手線歲豬饧粥體重脫獄圖說翁甫蝦蟇車笑不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