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suade sb.from] 勸阻
沒有勸止住
猶勸阻。 明 李贽 《答劉晉川書》:“縱尊嫂有舐犢之愛,獨不可以義勸止之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此番提調……自己帶了爨具,便在官艙燒飯,卑職勸止;提調又要到卑職房裡去燒飯。”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當時我也沒有注意到,沒有從旁勸止他啦。”
“勸止”是一個動詞,指通過勸告使他人停止做某事或中止某種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通過言語勸阻,使對方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或計劃。強調通過溝通達到中止目的,常見于口語場景。
結構特征
由“勸”和“止”并列構成,前者表示勸說,後者表示停止,整體體現“以勸告實現阻止”的遞進關系。
使用場景
多用于日常人際交往,如制止不良習慣(例:勸止學生破壞圖書)、阻止争議性決定(例:勸止彈劾大臣)等。
與“勸阻”可互換使用,但“勸止”更強調結果導向(成功阻止),而“勸阻”側重勸告過程。其他近義詞包括:阻攔、阻止、阻擋。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李贽《答劉晉川書》中已有使用,現代常見于法律文書和日常交流。
勸止是指勸告或阻止别人繼續某種行為或做某事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以言語或行動來勸阻他人,使其改變原有的行為或思想。
勸止是由《辶辵》部首和《止》偏旁組成的,辶辵表示行走,止表示停止。
勸的拼音為quàn,四畫;止的拼音為zhǐ,4畫。
《勸止》一詞的最早出現記錄源于《漢書·藝文志》:“凡刑書存,讀者山以《勸止》及《勸善》。”其中,《勸止》與《勸善》同為書名。
在繁體字中,“勸”和“止”保持不變,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說文解字》對“勸止”的解釋是:“勸,観告也”;“止,過止也”。
1. 他們勸止他的冒險行為,但他并不聽從。
2. 父母勸止他不要玩遊戲,專注于學習。
3. 我們應該及時勸止别人的錯誤行為,幫助他們成長。
勸告、勸說、勸慰、阻止、勸解、勸導
阻止、勸阻、制止、制約
縱容、鼓勵、推動、贊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