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交往中施予豐厚而納受微薄。《禮記·中庸》:“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孔穎達 疏:“厚往,謂諸侯還國,王者以其材賄厚重往報之。薄來,謂諸侯貢獻使輕薄而來。如此,則諸侯歸服。” 明 陳子龍 《用夷目兵》:“不利其土地,不勞其人民,厚往薄來,覊縻而已。”
“厚往薄來”是中國古代政治與外交中的重要理念,其含義及背景可歸納如下:
指在朝貢貿易或邦交互動中,中原王朝給予對方的賞賜(厚往)遠超其進獻的貢品(薄來),以此彰顯國力與政治威望。該詞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孔穎達注解稱“厚往”指君王以厚重財物回饋諸侯,“薄來”指諸侯隻需輕量貢品即可,以此實現諸侯歸服。
典型案例包括:
該政策雖耗費巨大,但在古代地緣政治中有效維系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體系。現代學者多認為其本質是政治利益優先于經濟利益的特殊外交模式。
《厚往薄來》是一個成語,意為對待他人要厚道,事情做得要有回報。它表明一個人應該以厚道的态度對待他人,不僅要幫助别人,也要期待有回報。
成語《厚往薄來》的拆分部首是厶(sī),厄(è),艹(cǎo),宀(mián);筆畫數為7劃。
《厚往薄來》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一章中,其中孔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思是說一個君子應該以文化交流來結交朋友,以朋友的力量來輔助自己做善事。成語中的“厚往薄來”一詞在這裡引申為對待朋友要慷慨大方,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付出。
成語《厚往薄來》的繁體字為「厚往薄來」。
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成語《厚往薄來》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有些版本中的“厚”字可能會寫成“㤾”。不過,現代漢字标準化後,寫法統一為“厚往薄來”。
他對待朋友總是很慷慨,正是因為他秉持着“厚往薄來”的原則。
組詞:厚道、厚利、厚交、厚禮
近義詞:以義待人、投桃報李、以德報怨
反義詞:薄待、怠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