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童貞。 南朝 宋 傅亮 《文殊師利贊》:“在昔龍種,今也童真。” 南朝 陳 徐陵 《五願上智者禅師書》:“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
(2).佛教語。指受過十戒的沙彌。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五:“童真,是沙彌别名。”
(3).幼稚天真。 臧克家 《“五四”以來新詩發展的一個輪廓》:“母愛與童真的歌頌與傾心之外,社會意義的主題觸及到的很少。”
關于“童真”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童真”指兒童天真的本性,拼音為tóng zhēn。它不僅適用于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成人或老人也可能保留這種純真特質,常被用來形容溫暖、純粹的心态或行為。
文學起源
最早見于南朝宋傅亮的《文殊師利贊》:“在昔龍種,今也童真。”
南朝陳徐陵《五願上智者禅師書》中也有提及:“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
佛教釋義
佛教中指受過十戒的沙彌,如《一切經音義》記載:“童真是沙彌别名。”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考據,可參考上述來源(如、4、6等)。
童真是指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純真、天真、單純的心态和行為方式。童真體現了兒童的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純真可愛的特性,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大人中保持純真、天真的品質。
童(月):月部,2筆。
真(目):目部,6筆。
《童真》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童”是本義指兒童,而“真”是指真實、真誠。童真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兒童天真可愛、心地純潔的評價。
童真的繁體寫法為「童眞」。
古代的「童真」在隸書階段寫作「童眞」,古人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
1.他仍保持着一顆童真的心,總是用善良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2.大人中保持童真的品質,使他更容易與孩子們相處。
童真可組成一些詞語,如童真可愛、童真無邪等。
童趣、童稚、天真、純真。
成熟、世故、老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