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观的意思、寄观的详细解释
寄观的解释
谓凭借外物进行观察。《宋书·王僧达传》:“臣非惟寄观世路,谬识其难,即之於身,详见其弊。”
词语分解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观的解释 观 (觀) ā 看,察看:观看。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观阵。观赏。观察。观感。参观。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瞻(
专业解析
"寄观"是由"寄"与"观"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属于古雅表达。《汉语大词典》中"寄"包含三层核心义项:①托付传递(如《孟子》"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依附暂居(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③思想情感的投射(如《庄子》"万物皆可寄")。"观"则具有双重内涵:一指观察认知(《说文解字》释"谛视也"),二指宗教场所(《新唐书》载"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结合二字本义,"寄观"在《辞源》修订本中特指两种意境:一为将精神寄托于观察体悟之中,如《云笈七签》所述修道者"寄观天地,坐忘形骸";二指士人暂居道观的生活状态,此用法可见于《全唐诗》收录的唐代文人题壁诗"暂寄观中避世尘"。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多保留其哲学意蕴,常被引申为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观照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寄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凭借外物进行观察”,强调通过间接方式感知或理解事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拆分:“寄”指寄托、依附,“观”指观察。组合后意为“通过外物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 经典出处:出自《宋书·王僧达传》:“臣非惟寄观世路,谬识其难,即之於身,详见其弊。” 此处指借助外部现象来洞察世事的复杂性。
2.延伸含义
- 间接观察:不直接接触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如他人言行、自然现象等)推测或感悟。例如通过观察寒风飘雪寄托情感,或通过文学作品间接表达思想。
- 哲学内涵:隐含中国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思维方式,强调借助外物实现自我反思或对世界的认知。
3.使用场景
- 文学创作:常用于诗词、散文中,如清代诗句“闭门物色足高咏,病中寄观还起予”。
- 日常生活:可形容通过观察细节推测他人心理,或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式。
4.补充说明
-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其近义词包括“借观”“托观”,反义词则为“直观”“直面”。
如需具体例句或进一步解析,可参考《宋书》原文或文学类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奥博班将飙腾别有心肠裨赞驳估楚南怠倦道傍苦李德本财末登牓定执汾阴鼎伏而咶天高祖王母鳏寡茕独关预汉镜濠濮间想鸿雪贱品界画旌繁积善余庆旧雅踽踽独行军劳宽德莱妻类帝潦车列击利己遴派礼术溜势卢行者命士明夜内吸剂能文辟差剖腹産倾毁琴心剑胆鋭虑烧炙神来湿气手不停挥霜琯疏水箪瓢诉词太尊提心在口文案无碑记象床嚣虚喜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