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昴宿的意思、昴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昴宿的解釋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白6*虎七宿的第四宿。又名髦頭、旄頭。有亮星七顆(古代以為五顆,故有昴宿之精轉化為五老的傳說)。傳說 漢 相 蕭何 為昴星精轉世,後因借為頌人之辭。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 唐 楊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公臺階茂緒,昴宿精靈。” 唐 白居易 《祭回鹘可汗文》:“天殲驕子,國喪名王。奪氣色於 陰山 ,隕精光於昴宿。”參見“ 昴降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昴宿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昴宿是中國古代星官體系“二十八宿”之一,屬于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居白虎身軀的核心位置。其名稱與星象特征在傳統文化和天文觀測中具有重要地位,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天文定位

    昴宿位于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中,為第四宿。其星官主體對應現代天文學的昴星團(Pleiades),即著名的“七姊妹星團”(肉眼通常可見六至七顆亮星)。

    典籍依據:

    《史記·天官書》載:“昴曰髦頭,胡星也”,指出昴宿象征胡人部族,主邊地兵事。

    《爾雅·釋天》稱:“大梁,昴也”,說明昴宿别名“大梁”,對應十二星次之一。

  2. 星象特征

    昴宿包含七顆主星(《步天歌》稱“七星”),古籍中常以“昴宿六星”或“昴七星”描述其密集聚星形态。因其形似發髻,又稱“旄頭星”,被視為胡人部族的象征。

    科學關聯:現代天文觀測證實,昴星團是由數百顆恒星組成的疏散星團,距離地球約440光年,是北半球最明亮的星團之一。


二、文化象征與星占意義

  1. 主邊事與刑獄

    古代星占學中,昴宿主掌西方邊陲戰事、外族動向及刑獄事務。《晉書·天文志》稱:“昴七星……主獄事、胡夷之亂”,若昴宿明亮則預示邊疆安甯,暗淡則暗示異族侵擾或災荒。

  2. 農事節令标志

    昴宿黃昏見于中天為冬至點的象征(《尚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古人以此确定冬季農時。民間亦有“昴宿升,寒風起”的諺語,關聯物候變化。

  3. 神話與信仰

    道教将昴宿神格化為“昴日雞星君”,屬二十八宿神之一;《西遊記》中“昴日星官”原型即源于此,掌管光明、驅除邪祟。


三、現代天文學對應

昴宿核心區域與現代昴星團(M45)重合,其最亮星為昴宿六(η Tauri,中文名“昴宿增十二”)。該星團在多個古文明中均被視為重要天象标記,如希臘神話的“七姐妹”、日本稱“Subaru”(即斯巴魯汽車标志來源)。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昴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和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昴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屬于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又稱“髦頭”“旄頭”。其名稱由“日”和“卯”組成,形聲字,讀音為mǎo。現代天文學中,它對應金牛座的昴星團(七姐妹星團),包含七顆較亮的恒星,但古代曾誤認為僅有五顆,由此衍生出“昴宿之精化為五老”的傳說。

2.天文特征

3.文化内涵

4.曆史文獻記載

5.讀音與字形

如需更深入的星宿圖譜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權威天文典籍或《漢書·天文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捱靠捱三頂四慠俗白燕奔轶碧墀憋性慘絕蠶月沖緩出鋒頭垂頭铩羽醇酽楚水燕山詞正理直電發遞演堆簇渡引粉邊細絲鳳冠粟負值稿面弓月挂戀鼓蓋皈依詭制孤景寒種後俊踐迹禁暴正亂粳米金陵山蹻容巨年空生窾坎籃舁内人斜派飯潛遯青閣秦蘅權官生本省陌拾地芥使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收藏家霜憲樞掾送往視居貼改土酥瓦屋子溫淡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