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枙的意思、衡枙的詳細解釋
衡枙的解釋
見“ 衡軛 ”。
詞語分解
- 衡的解釋 衡 é 秤杆,泛指秤:衡器。衡鏡(借指辨别是非善惡的标準)。衡鑒(衡鏡)。 稱量:衡鈞(借指執掌國政之權)。 反複思索做出決定,比較評定:權衡。衡情度理。 平,對等:平衡。均衡。 指北鬥星:衡漢(北鬥
- 枙的解釋 枙 ě 〔科枙〕古同“科厄”,木節。 枙 è 古同“轭”。 駕,馭。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衡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綜合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衡枙”同“衡轭”,指古代馬車上的兩個關鍵部件:
- 衡:車轅前的橫木,用于連接車轅與轭。
- 轭(枙):架在馬頸上的彎曲木具,用于固定車轅并控制馬匹行進方向。
二者共同構成馬車前端的操控結構。
-
比喻義
引申為“控制”或“束縛”,如對權力、行為的約束。
詞源與演變
- “衡”的本義:原指綁在牛角上的橫木(防觸人),後演變為車轅橫木,并衍生出“平衡”“評定”等抽象含義。
- “枙”與“轭”:二者為異體字,均指控制馬匹的曲木,後因漢字規範化逐漸統一為“轭”。
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車馬結構,如《周禮·考工記》等。
- 現代用法:已較少見,常見于古文研究或比喻性表達(如“沖破傳統衡枙”)。
關聯成語
- 權衡輕重:源自“衡”的評定功能,指衡量事物重要性。
- 合從連衡:涉及“衡”的戰略意義,原指戰國時期的外交策略。
“衡枙”是“衡轭”的異寫形式,核心含義為馬車操控裝置,其比喻義強調約束或控制。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車馬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衡枙
衡枙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héng dài。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衡”和“枙”。
拆分部首和筆畫
“衡”字的部首是“行”,它有12個筆畫;而“枙”字的部首是“木”,它有9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衡枙”一詞來源于《周易》中的“衡山林木”,意為衡山的樹木。現在常用的簡化字為“衡枲”,其中“枲”是“枙”字的繁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衡枙”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衡枹”,其中“枹”是“枙”字的古體。
例句
1. 衡枙參天,景色優美。
2. 這片土地上有許多衡枙,空氣清新宜人。
組詞
衡枙可以組成很多相關的詞語,例如:衡枙參天、衡枙參差。
近義詞和反義詞
衡枙的近義詞可以是“衡山林木”;反義詞則可能是“非衡枙”,即不是衡山的樹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