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九月。《書·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 唐 呂岩 《鄂渚悟道歌》:“縱橫天際為閒客,時遇季秋重陽節。”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時節是季秋,正是天高氣爽的時候,而又連日快晴。”
“季秋”是漢語中對農曆九月的别稱,指秋季的最後一個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季秋”中的“季”表示次序第三,古代将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依次為“孟、仲、季”。因此,“季秋”即秋季的第三個月(農曆九月)。例如:
時間劃分依據
古人通過天文觀測和物候變化劃分季節。《禮記·月令》記載:“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描述九月太陽位置和星象特征。
古籍與文學引用
相關文化内涵
季秋對應深秋,此時“霜始降”(見《禮記》),農事漸入尾聲,古人常以此月舉行祭祀、登高等活動。
季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秋天的季節”。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季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季秋由“子”和“禾”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子”部表示孩子,在這裡引申義為一段時期;“禾”部表示莊稼。在筆畫方面,季秋的拆分部首共涉及4個筆畫。
季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由“季”和“秋”兩個常用漢字組成。在繁體中,季秋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一樣。
季秋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和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差别。
1. 巨變之後,季秋的南方出現了溫暖的陽光和豐收的莊稼。
2. 季秋是一個適宜旅行的季節,氣溫適中、景色宜人。
3. 在季秋,人們會踏秋賞月,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組詞:季風、季節、季度
近義詞:秋天、秋季、秋期
反義詞:春天、夏天、冬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