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頂承胥吏等職位所需的錢。《水浒傳》第九一回:“各州縣雖有官兵防禦,都是老弱虛冒,或一名喫兩三名的兵餉,或勢要人家閑着的伴當,出了十數兩頂首,也買一名充當,落得關支些糧餉使用。” 明 吳應箕 《江南汰胥役議》:“隸快之在官者,各有買窩之銀,今所謂頂首也。往時不過以十計,近且以百計矣。”《醒世姻緣傳》第八一回:“隻是衙門中人,使了頂首,買了差使,家裡老婆孩兒都指着要穿衣吃飯哩。”
(2).謂出錢頂承胥吏等職。 明 何士晉 《工部廠庫須知·營繕司條議》:“各衙門吏書,例有頂首,挾重貲以供役,正欲藉此以酬子母,即舞文弄法,所不暇計。”參見“ 頂頭銀兩 ”。
“頂首”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人或物體的頂端部分,尤指頭部的最上部。從構詞角度分析,“頂”本義為最高點,“首”指頭部,二者組合後強化了空間位置的指向性。
在古籍中,“頂首”常被用于描述自然景觀或人體特征。例如,《說文解字注》提及“山頂之首”可指山巅,明代《天工開物》則用“工匠束頂首”形容勞動者以布帛裹頭的工作形态。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方言或文學創作,如閩南語中保留着“頂首”表示“頂端”的用法(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
從詞義演變角度看,“頂首”在佛教典籍《楞嚴經》中曾引申為“首要地位”,清代《日知錄》則記載了“頂首銀”的特殊用法,指古代學徒拜師時繳納的禮金,體現了語義的社會化延伸。
“頂首”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舊時指頂承胥吏等職位所需的費用
該詞最早用于描述明清時期胥吏(基層官吏)職位轉讓時,接替者需支付給前任的一筆錢,類似于“頂替費”。例如《水浒傳》中提到“出了十數兩頂首,也買一名充當”,即用錢購買職位。
指通過支付費用頂替他人職位的行為
明代何士晉在《工部廠庫須知》中提到“各衙門吏書,例有頂首”,說明這種現象在當時官場中較為普遍,甚至存在家族傳承的情況。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水浒傳》第九十一回或明代史料。
伴同扳援長禀長呼闡示枨撥撐塞抽豐丹氣禱福道合地岊東陽泛話梵侶封獸福品旉與幹劉革典灌鬯光頭關意講頌叫牌嘉屬節脈謹閟驚耳均徧開伏抗極空棘曠澹廉穢麗口禮命流星馬溜直隆郁媚曲迷花沾草銘謝秘瑞搦翰散目扇地傷酒聖誕鸤枭束馬縣車樹欲靜而風不止宿站擡扛投諸四裔歪好違恩負義武經七書銜歡小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