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設連詞。即使。 宋 王安石 《贈曾子固》詩:“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 班 與 揚 。” 梁啟超 《新民說·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家長而不賢,固闔室為餓殍,借令賢也,而能蔭庇我者幾何?”
(2).假設連詞。假如。
“借令”是古漢語中的假設連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表示“即使”
用于假設讓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就算”“即便”。例如:
表示“假如”
用于單純假設,相當于“如果”“假使”。例如:
補充說明
“借令”由“借”(假托、憑借)與“令”(使、讓)複合而成,多用于宋代詩文,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其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區分,但核心均為假設語境。
借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接受别人或其他事物的指令或命令,執行任務或工作。
2. 借用别人的話或行為作為借口或解釋。
3. 通過模仿或效仿其他人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或思想。
借令的部首是人字旁,部首筆畫數為二畫。
借令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制文化。在古代的朝廷中,君主會向臣下下達命令或指示,臣下會接受并執行,這種行為就稱為“借令”。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不僅表示接受命令,還可以表示借用他人的話語或行為來作為借口或解釋自己的行為。
借令的繁體字為「借令」,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借令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書寫中,人字旁的下半部分通常寫作「亻」,而不是現代的「人」。此外,旁邊的部分以單獨的「令」字表示,而不是現代的連寫形式。整體來說,古代寫法為「亻令」。
1. 他一直以來都是領導的得力助手,總是能夠準确地借令施行。
2. 當問到這個問題時,他隻好借令他人的觀點來作為回答。
3. 他一直想要加入這個球隊,因此他借令其他球員的技術來提高自己的水平。
1. 借令從命(接受他人指令并執行)
2. 借令詞語(借用他人的話語)
3. 借令行事(根據他人的行為來采取行動)
近義詞:借命、受命、從命
反義詞:拒令、抗令、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