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借令的意思、借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借令的解释

(1).假设连词。即使。 宋 王安石 《赠曾子固》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 班 与 扬 。” 梁启超 《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家长而不贤,固闔室为饿殍,借令贤也,而能荫庇我者几何?”

(2).假设连词。假如。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借令”是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及用法:

  1. 表示“即使”
    用于假设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算”“即便”。例如:

    • 王安石《赠曾子固》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意为:即使不幸身份低微或早逝,后世仍会将其与班固、扬雄并列。)
    • 梁启超《新民说》中亦用此义:“借令贤也,而能荫庇我者几何?”
  2. 表示“假如”
    用于单纯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例如:

    • 杨万里《次主簿叔乞米韵》:“文字借令真可煮,吾曹从古不应贫。”(假设文字能煮来充饥,文人自古便不会贫穷。)

补充说明
“借令”由“借”(假托、凭借)与“令”(使、让)复合而成,多用于宋代诗文,现代汉语已不常见。其双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区分,但核心均为假设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二

借令:词义解释

借令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1. 接受别人或其他事物的指令或命令,执行任务或工作。

2. 借用别人的话或行为作为借口或解释。

3. 通过模仿或效仿其他人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思想。

借令的部首和笔画

借令的部首是人字旁,部首笔画数为二画。

借令的来源

借令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在古代的朝廷中,君主会向臣下下达命令或指示,臣下会接受并执行,这种行为就称为“借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表示接受命令,还可以表示借用他人的话语或行为来作为借口或解释自己的行为。

借令的繁体字

借令的繁体字为「借令」,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借令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书写中,人字旁的下半部分通常写作「亻」,而不是现代的「人」。此外,旁边的部分以单独的「令」字表示,而不是现代的连写形式。整体来说,古代写法为「亻令」。

借令的例句

1. 他一直以来都是领导的得力助手,总是能够准确地借令施行。

2. 当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只好借令他人的观点来作为回答。

3. 他一直想要加入这个球队,因此他借令其他球员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借令的组词

1. 借令从命(接受他人指令并执行)

2. 借令词语(借用他人的话语)

3. 借令行事(根据他人的行为来采取行动)

借令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借命、受命、从命

反义词:拒令、抗令、不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