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阶官的意思、阶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阶官的解释

表示官员品级的称号,以别于职事官而言。例如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之类。只用于封赠,并非实官。《朱子语类》卷一一二:“后世官职益紊,今遂以三公、三孤之官,为阶官贴职之类,不復有师保之任,论道经邦之责矣。”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阶官分左右》:“按 元祐 阶官分左右,自承务郎以上,则选人无左右之分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阶官(又称“散官”“本品”),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标志官员等级、确定俸禄待遇的官阶称号,与实际担任的行政职务(职事官)相分离。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如下:

  1. 等级标志与待遇依据: 阶官代表官员的品级(如正一品、从九品等),是确定其政治地位、俸禄标准、章服(官服颜色与图案)、车舆仪仗、荫补子孙等政治经济待遇的根本依据。官员的升降奖惩,常体现为阶官品级的变化。(来源:《汉语大词典》)

  2. 与实际职务分离: 阶官本身不直接对应具体的行政职责(如县令、尚书)。官员的实际工作由其担任的“职事官”决定。一个官员可以拥有较高的阶官品级(享受高待遇),但担任较低的实际职务;反之亦然。这种“阶职分离”是唐宋以来官制的重要特点。(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3. 迁转与考绩的体现: 官员的升迁(“迁转”)通常表现为阶官品级的提升。朝廷对官员的定期考核(“考绩”)结果,是决定其阶官升降的主要依据。考绩优异者可晋升阶官,反之则可能降阶。(来源:《中国古代官制常识》)

  4. 历史演变:

    • 起源与发展:阶官制度萌芽于汉代(如“禄秩”),初步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官”体系。
    • 成熟与定型:隋唐时期正式确立“散阶”制度(如唐代的“文散官”二十九阶、“武散官”三十一阶),宋、元、明、清各代均沿袭并有所调整。
    • 清代变化:清代将阶官与职事官称号进一步融合简化,但官员品级(如“正七品”、“从五品”)的核心作用不变,仍是待遇和地位的基础。(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阶官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标志官员个人身份等级、决定其俸禄章服等权益的核心制度,它独立于实际担任的行政职务,并通过考绩进行升降,是维系官员队伍秩序和激励的重要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

阶官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中的一种称号,主要用于标识官员的品级,而非实际职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阶官是表示官员品级的称号,与“职事官”(实际担任的职务)相区别。例如,正一品对应“光禄大夫”,从一品对应“荣禄大夫”,这类称号仅体现等级,不涉及具体职责。

  2. 主要用途
    阶官主要用于封赠,作为荣誉头衔授予官员,而非实际任职的官位。例如退休官员可能被授予高阶称号以示褒奖,或在职官员通过阶官体现资历。

  3. 历史背景
    宋代以后,官职体系逐渐复杂化,阶官与职事官分离的现象更为明显。如《朱子语类》提到,三公、三孤等官职逐渐演变为阶官,失去原有实权。清代钱大昕的记载也印证了阶官分左右等级的现象。

  4. 结构与读音

    • 拼音:jiē guān
    • 汉字结构:“阶”为左右结构,“官”为上下结构。

总结来看,阶官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等级象征的重要部分,通过虚衔体现官员地位,反映了传统官制的分层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品级对应关系,可参考《汉典》《朱子语类》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扳絙鬓影不闲岑峭唱呼澄凝储极翠裙带銙啖饭的溜扑碌第八抵假东经东欧萼緑霏微封驳负背功高不赏呱哒关笺衮衣西归皓晃火龙船肩项蹇仄嫁主杰起疾捷经学近局金石可开浸泽空儿连霄岭阪凌兢迈达蘑菰蕈莫何弗懦愚齵齿乾罗千秋旛罄吐肉铺三六九省究视死如饴食盐酸屑泰元贴合缇齐伟干沃焦先酒啸鸢戏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