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典的意思、計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典的解釋

指古代對官吏三年考績的大計之典。 唐 李德裕 《丞相鄒平公新置資福院記》:“ 建中 初,先僕射以柱下史參 梓潼軍 計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大計部院互讦》:“内外計典,皆吏部、都察院主持商搉。即有未愜,亦調劑兩平;未有察事既竣,部院復自相攻者。” 清 魏象樞 《刑科奏疏》:“竊惟計典三年一舉,關係吏治,實為重大,矢公矢慎,責在撫按藩臬諸臣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計典"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對官吏進行定期考核的制度,尤指每三年一次對官員政績的全面考察與評定。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計典(jì diǎn)

指古代中國(特别是明清時期)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官吏考核制度。由上級官員或朝廷特派人員對地方官吏的政績、品行、能力等進行綜合評議,以此作為官員升遷、降職或留任的依據。

來源:《漢語大詞典》(紙質版)第11卷,第217頁。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内涵

  1. 考核周期

    源于明代"大計"制度,每三年對地方官員進行一次全面考核,與京官的"京察"(六年一次)并列,合稱"考成法"。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考成法"條目。

  2. 考核内容

    包括錢糧征收、司法公正、民生治理、教化推行等,考核結果分為"卓異""稱職""平常""不稱職"四等。

    來源:《明史·職官志》載:"外官三年一朝,曰大計,以定黜陟。"

  3. 執行機構

    由吏部與都察院共同主持,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參與初評,最終結果呈報皇帝裁定。

    來源:《清史稿·選舉志》:"大計以四格核其等:曰守,曰才,曰政,曰年。"


三、詞源與演變


四、現代延伸與語義關聯

現代漢語中,"計典"一詞已罕用,但與其相關的考核邏輯仍存續于公務員管理制度中。其核心精神(定期績效評估)可類比當代組織管理的"KPI考核""任期評議"等概念。

來源:《中國古代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第305頁論及古代考績制對現代行政體系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明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清史稿·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5. 《中國古代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

網絡擴展解釋

“計典”是古代中國對官吏進行定期考核的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對官吏每三年進行一次考績的“大計之典”,即通過系統評估官員政績、品行來決定升遷或降黜。

二、核心特點

  1. 考核周期:每三年舉行一次(如《明史》記載“三年一計”)。
  2. 實施主體:由吏部與都察院共同主持。
  3. 曆史沿革:唐代已有相關記載(如李德裕《資福院記》),明清時期制度更為完善。

三、延伸說明 該制度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對官員管理的規範化,通過定期考核實現“黜陟幽明”的治理目标。清代魏象樞曾強調其重要性:“計典三年一舉,關係吏治,實為重大”。

注:現代語境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白撰罷弱不韪不知端倪蟬不知雪襯領辰馬觸景傷懷洞蠻負老攜幼格物院輠脂寒鄙汗漫遊晧旰合時宜徽名會派會通呼來喝去奬眄奸人間隙家戲誡饬井魚金女九霞丹輯要捐棄居經爛泥老羞成怒連展龍戰于野羅紋石滅抑恁約蹑毬扭拽女兒酒排拫瓢潑瓦灌辟除潑淋前後溲瓊編虬髯公壤歌杉鷄時移俗易擡扛逃飏田澤天政脫鈎偉抱汙損武威魈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