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驚異不安的心情。 清 錢謙益 《答王于一秀才論文》:“見 徐巨源 與 陳伯璣 書,論僕晚年之文字,顓好駡人,傳語相勸戒,為之咋指吐舌,急杵擣心者累日。”
“急杵搗心”(jí chǔ dǎo xīn)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含義
形容人因極度驚異或不安而産生的心情,類似于心髒被急促的杵棒撞擊般的緊張感。
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錢謙益的《答王于一秀才論文》:“論仆晚年之文字……傳語相勸戒,為之咋指吐舌,急杵搗心者累日。”。
用法與結構
相關擴展
權威來源:綜合《漢典》、清代文獻及權威詞典解釋。
《急杵擣心》是一個成語,意為心急如杵擣碎。形容人心情焦急,着急到極點。一般用來形容迫不及待、焦慮不安的心情。
《急杵擣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 急:心字旁,共九畫。
- 杵:木字旁,共七畫。
- 擣:手字旁,共十五畫。
- 心:心字旁,共四畫。
《急杵擣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相傳,在某個古代村莊裡,有一位心急如杵的農夫。他每天幹農活都心急火燎,特别是碾米這個活計,總是心情焦急,仿佛要把碾闆擣爛一樣。後來,人們就用這個故事來形容别人心情急躁,着急如擣碎心髒一般。
《急杵擣心》的繁體寫法為:急杵擣心。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許不同。《急杵擣心》在古代寫作「急杙擣心」,意思是一樣的。
請稍等片刻,我正急杵擣心地等待着答案。
與《急杵擣心》相關的組詞有:
- 心焦急
- 急迫
- 杵官(急躁)
《急杵擣心》的近義詞有焦慮萬分、急如星火。
《急杵擣心》的反義詞是冷靜淡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