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虎的皮。《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胥臣 蒙馬以虎皮,先犯 陳 蔡 。”《禮記·曲禮上》:“前有士師,則載虎皮。” 孔穎達 疏:“若見前有兵衆,則舉虎皮於竿首,使兵衆見以為防也。” 唐 王績 《遊仙》詩之四:“照水然犀角,遊山費虎皮。”
(2).講席的代稱。語出《宋史·道學傳一·張載》:“﹝ 張載 ﹞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衆。”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餘舊作再答》詞:“撤我虎皮,讓君牛耳,誰道兩賢相厄哉!”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鄒林遊學》:“先生負山鬥之望,抱天人之學,敢撤虎皮而就正有道,願為假館以矜式大方。”
(3).比喻用以吓唬别人的一種假象。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
(4).冠名。 唐 李白 《幽州胡馬客歌》:“ 幽州 胡馬客,緑眼虎皮冠。”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虎皮,胡冠也。”
(5).荔枝的一種。《說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譜》:“虎皮者,紅色絶大,繞腹有青紋正類虎斑,嘗於 福州 東山 大乘寺 見之。”
“虎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老虎的皮
這是該詞最基礎的釋義,早在《左傳》《禮記》等古籍中就有記載,例如用虎皮蒙馬震懾敵軍()。唐代王績的詩句“照水然犀角,遊山費虎皮”也直接描述了虎皮的存在()。
講席的代稱
典故源于宋代張載坐虎皮講《易經》的故事()。後世以“虎皮”象征學術講壇,如明代戲曲《鳴鳳記》中“撤虎皮而就正有道”即指讓出講席()。
比喻虛張聲勢的假象
魯迅在雜文中提到“拉大旗作虎皮”,諷刺用權威外衣僞裝自己的行為()。這種用法多含貶義,指通過僞裝威懾他人。
其他特殊含義
參考建議:若需具體例句或曆史典故的擴展分析,可查閱《宋史·道學傳》《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等文獻,或參考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中的相關論述。
虎皮是指虎的皮毛,是一種珍貴的動物皮革。虎皮的拆分部首是⺝(獸部)和⿱(白字旁),總共有13畫。
《虎皮》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漢字寫法多種多樣,古時候有人把虎的皮毛稱為“虍衣”或“虎衣”。
在繁體漢字中,“虎皮”寫作「虎皮」,拆分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寫作“虍衣”或“虎衣”。其中,“虍”指的是“虎”的古稱,表示“虎”這一詞的意思;“衣”則指的是皮毛。
以下是一些關于“虎皮”的例句:
1. 這件毛衣是由虎皮制成的。
2. 這幅畫上的虎皮栩栩如生,根本分辨不出是真的還是假的。
3. 虎皮圖案已經成為時尚界的新寵。
組詞:虎骨、虎鉗、虎斑、虎爪。
近義詞:虎紋、虎毛。
反義詞:羊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