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虎皮的意思、虎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虎皮的解釋

(1).老虎的皮。《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胥臣 蒙馬以虎皮,先犯 陳 蔡 。”《禮記·曲禮上》:“前有士師,則載虎皮。” 孔穎達 疏:“若見前有兵衆,則舉虎皮於竿首,使兵衆見以為防也。” 唐 王績 《遊仙》詩之四:“照水然犀角,遊山費虎皮。”

(2).講席的代稱。語出《宋史·道學傳一·張載》:“﹝ 張載 ﹞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衆。”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餘舊作再答》詞:“撤我虎皮,讓君牛耳,誰道兩賢相厄哉!”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鄒林遊學》:“先生負山鬥之望,抱天人之學,敢撤虎皮而就正有道,願為假館以矜式大方。”

(3).比喻用以吓唬别人的一種假象。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

(4).冠名。 唐 李白 《幽州胡馬客歌》:“ 幽州 胡馬客,緑眼虎皮冠。”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虎皮,胡冠也。”

(5).荔枝的一種。《說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譜》:“虎皮者,紅色絶大,繞腹有青紋正類虎斑,嘗於 福州 東山 大乘寺 見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虎皮作為漢語詞彙體系中的重要語素,其釋義系統在曆代辭書中形成三層語義結構:

一、物性本義 指貓科動物虎(Panthera tigris)的天然毛皮,《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老虎的皮毛,具有黃黑相間的斑紋"。該釋義可追溯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虎"字的解形:"山獸之君,從虍從兒",揭示其作為自然存在的生物屬性。

二、文化引申義

  1. 禮制符號:《周禮·春官》記載"虎皮弁"為古代武官冠飾,鄭玄注"以虎皮為弁,象勇猛也",體現軍權象征意義。
  2. 工藝材質:明代《天工開物》詳述虎皮加工技藝,"硝熟為裘,貴于狐貉",說明其作為奢侈品的物質價值。

三、現代轉喻義 當代語義發生隱喻遷移,《漢語大詞典》收錄"虎皮"引申為"表面威勢"的比喻用法,如"拉大旗作虎皮"的習語,批判虛張聲勢的社會現象。該用法源自魯迅《且介亭雜文》對文化現象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會語言學價值。

從甲骨文"虎"字象形到現代成語系統,該詞彙承載着華夏文明對自然力量的認知轉化,其語義演變軌迹印證了語言與文化互構的曆時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虎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老虎的皮
    這是該詞最基礎的釋義,早在《左傳》《禮記》等古籍中就有記載,例如用虎皮蒙馬震懾敵軍()。唐代王績的詩句“照水然犀角,遊山費虎皮”也直接描述了虎皮的存在()。

  2. 講席的代稱
    典故源于宋代張載坐虎皮講《易經》的故事()。後世以“虎皮”象征學術講壇,如明代戲曲《鳴鳳記》中“撤虎皮而就正有道”即指讓出講席()。

  3. 比喻虛張聲勢的假象
    魯迅在雜文中提到“拉大旗作虎皮”,諷刺用權威外衣僞裝自己的行為()。這種用法多含貶義,指通過僞裝威懾他人。

  4. 其他特殊含義

    • 冠名:唐代李白詩中提及“虎皮冠”,指一種帽子()。
    • 荔枝品種:古代文獻中記載“虎皮”為荔枝的别稱()。

參考建議:若需具體例句或曆史典故的擴展分析,可查閱《宋史·道學傳》《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等文獻,或參考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中的相關論述。

别人正在浏覽...

暧昧刨光并船裁帽餐風宿草曹吏超鞚吵嘴逞心傳發俶爾錯漏淡飯黃齑叨塵刀傷點指劃腳督録督壓翻翻風篠負河绂冕附贅縣疣構造地震徽譽交佩結制驚心眩目撅坑塹醵資開征壘培冷淋侵臨别令俜露芽馬赫迪眉嵴宓穆命辭遣意珉砌密塗莫不謀贊辟面品秩起奸三惡上尉的女兒禅化沈魅屎虼蜋豕喙隨聲是非呫嚅完計宛轉悠揚微宦顯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