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赍持的意思、赍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赍持的解释

捧持。 汉 王充 《论衡·纪妖》:“妖气象人之形,则其所賷持之物,非真物也。”《法苑珠林》卷一○九:“賫持珍宝,赠遗与王。”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第二状》:“今来又访问得还是本院行者姓 颜 人,賷持 净源 真影舍利,随舶舩过海。”

齎持:携带;携持。《史记·李斯列传》:“ 秦王 乃拜 斯 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齎持金玉以游説诸侯。” 南朝 梁 周捨 《上云乐》:“復有奇乐章,齎持数万里。”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潮退,见一异物立於波中,褐色,有毛,有牙,有脚,有鼻,有耳,骨软似不任齎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赍持(jī chí)是古汉语中的复合动词,意为手持、捧持,强调以恭敬或庄重的姿态携带某物。该词由“赍”与“持”两个语素构成,常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在解读典籍时仍需准确理解其义。

一、单字释义与构词分析

  1. 赍(jī)

    本义指携带、持拿,引申为赠送、怀着(情感)。《说文解字》释为“持遗也”,即持物相赠。如《周礼·地官》载“赍盗贼”,指持兵器追捕盗贼。

  2. 持(chí)

    表示用手执握、支撑或维持,如“持剑”“持节”。二字组合后,“赍持”强化了“手持某物并保持状态”的动作内涵。

二、文献用例与语境解析

  1. 宗教仪式中的庄重持物

    东汉《太平经》载:“赍持策杖,以化愚俗”,描述修道者手持符策法器教化民众,体现仪式中的郑重姿态。

  2. 进献贡品时的恭敬姿态

    《汉书·西域传》记大宛国“赍持珍宝”朝贡汉廷,凸显使臣捧持贡品以表尊崇。

  3. 情感或心志的抽象化表达

    唐代变文《伍子胥变文》有“赍持痛恨”,借手持物象隐喻心怀悲愤,属修辞性用法。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关联

“赍持”的实体持物义渐被“手持”“捧持”取代,但作为语素保留在“赍志”(怀揣志向)、“赍恨”(怀恨)等词中。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区分其表示具体动作或抽象情感的双重功能。


权威参考资料

  1.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王力.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3. 王明. 《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
  4.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5. 黄征, 张涌泉. 《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
  6.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赍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捧持
    指双手恭敬地托举或持有物品,常见于宗教、礼仪场景。例如《法苑珠林》卷一九提到“賫持珍宝,赠遗与王”,描述携带宝物进献的情景。苏轼《论高丽进奉第二状》中“賷持净源真影舍利”也体现了对宗教圣物的郑重持奉。

  2. 携带
    广义上指随身带着某物,如《史记·李斯列传》中“秦王乃拜斯,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强调政治活动中携带财物进行外交。王充《论衡·纪妖》则通过“赍持之物非真物”说明虚幻之物的携带。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板牙贝城本命日碧沈采薪之忧长差唱春调唱偌孱微丹侣到职的历都卢點查都陆法团封官许愿分命敷敷高爽古欢过语虾蟆窑汉厫好高骛远镬亨贱出忌惮既而季路一言禁忌日计书极听久传眷伫决辞箘桂看人说话烂若披掌淩暴林扃骊山墓俚亵落花生面旋苗稼闵闵女夷岐跗全相闪魄圣日释勤受节水还火归署劵挑挞巍岑祥占吸逮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