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計吏登記戶口、賦稅、人事的簿籍。《漢書·匡衡傳》:“計簿已定而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 明 高啟 《送樊參議赴江西參政序》:“與兵資戰具之供儲,尺籍計簿之鈎校,期會嚴迫而案牘繁滋。”
(2).指計吏在簿籍上登記戶口賦稅等。 唐 元稹 《錯字判》:“丁也方将計簿,忽謬正名,曾不戒於爰毫,遂見尤為起草。”參見“ 計籍 ”。
計簿,漢語詞彙,指古代官府用于記錄財政收支、戶籍賦稅等事務的文書檔案。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計簿”為“登記戶口、賦稅等事項的簿冊”,特指古代地方官員向中央呈報的年度統計文書。《辭源》進一步指出,“計”通“記”,簿即冊籍,合稱“記錄經濟數據的官方冊籍”。
曆史沿革
《漢書·宣帝紀》載“上計簿,具文而已”,揭示漢代已形成由郡縣編制計簿、丞相考核的審計制度。唐代杜佑《通典》提及計簿包含“戶口增減、墾田數量、錢谷出入”三大類目,成為中央調控地方經濟的重要依據。
文獻例證
宋代徐天麟在《西漢會要》中收錄“郡國歲因計簿上丞相府”,佐證其作為財政報告的功能。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批評明代後期計簿“虛報浮誇”,反映該制度在官僚體系中的實際運作問題。
現代延伸
在當代漢語研究中,《中國古代官制辭典》将計簿列為古代審計制度雛形,其形式與功能可類比現代政府財政年報。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近年整理的裡耶秦簡、尹灣漢簡等考古發現,為計簿實物研究提供了新證。
“計簿”是古代用于記錄戶口、賦稅及人事等信息的官方簿籍,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計簿”是古代賦稅與戶籍管理的核心工具,兼具行政與史料價值。需注意其與現代“賬簿”的語義差異,更多用于曆史文獻分析。
拜興簸羅回撥氣才貌材茂行潔成敗論人踳落道德意識飛軒改弦易張感愁臯搖給孤園拐棒子祼享瑰碩孤立無援果丞橫滋皇甯黃石編胡蜂穢談餬口互契嫮眼卡倫寬慈亮懷鹿幦旅進旅退駡大街末梢頭木心石腹朒朓庀材僻典平度乾草譴罰齊車曲蘖蹂蹈掃地夫少好失疇諟谛四顧四運台嶽陶墟條田鐵闆歌喉體貳頹坼萬乘文符午宴協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