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踐踏。 漢 王充 《論衡·佚文》:“蹂蹈文錦於泥塗之中,聞見之者莫不痛心。” 王西彥 《尋常事》:“外面風刮得愈來愈大,風腳像狂人一般,突突地在茅棚上面蹂蹈着。”參見“ 踐踏 ”。
“蹂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發音:róu dǎo(注音:ㄖㄡˊ ㄉㄠˇ)
核心含義:指踐踏、踩踏,常用于描述對事物的物理性破壞或精神層面的摧殘。
物理層面的踐踏
如漢朝王充《論衡·佚文》中的例句:“蹂蹈文錦於泥塗之中”,形容将精美錦緞踩踏到泥濘裡,突顯對珍貴事物的破壞。
現代作家王西彥在《尋常事》中描述狂風“蹂蹈茅棚”,則指自然力量對物體的猛烈沖擊。
抽象意義的摧殘
該詞可引申為對規則、文化或道德的無視與破壞,例如“蹂蹈傳統”比喻對文化遺産的粗暴對待。
蹂蹈(róu dǎo)是一個表示踩踏、踐踏的動詞。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足字旁,右邊的部首是周字底。總共有13畫。
蹂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中興字義》一書中。在古時候的寫法中,蹂蹈是躁加火的組合形式,上面火的部分代表氣勢的烈熾,下面躁的部分代表人們踩踏地面。
蹂蹈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是「躁躍」。
以下是蹂蹈的例句:
1. 敵軍蹂蹈了我們的領土。
2. 暴徒蹂蹈着人們的權益。
3. 對他人的尊嚴進行蹂蹈是不道德的。
以下是一些與蹂蹈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
1. 蹂躏(róu lín):踩踏、踐踏、欺壓
2. 踐踏(jiàn tà):踏上、踩踏、踐踏
3. 侵蝕(qīn shí):侵害、腐蝕、損害
4. 打擊(dǎ jī):攻擊、沖擊、打壓
近義詞:
1. 壓制(yā zhì):壓迫、壓榨、壓服
2. 藐視(miǎo shì):輕視、小視、看不起
3. 虐待(nüè dài):折磨、殘忍、施暴
反義詞:
1. 尊重(zūn zhòng):尊敬、敬重、重視
2. 保護(bǎo hù):愛護、捍衛、維護
3. 支持(zhī chí):支援、支撐、擁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