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蹂蹈的意思、蹂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蹂蹈的解釋

猶踐踏。 漢 王充 《論衡·佚文》:“蹂蹈文錦於泥塗之中,聞見之者莫不痛心。” 王西彥 《尋常事》:“外面風刮得愈來愈大,風腳像狂人一般,突突地在茅棚上面蹂蹈着。”參見“ 踐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蹂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踐踏、摧殘,帶有強烈的暴力與破壞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與字源

  1. 基本含義

    "蹂蹈"由"蹂"與"蹈"複合而成:

    • 蹂:《說文解字》釋為"踐也",本義為用腳踩踏,引申為暴力摧殘(如"蹂躏")。
    • 蹈:《說文解字》釋為"踐也",本義為踩踏、遵循(如"循規蹈矩"),但組合後強化暴力意味。

      二字疊加後,詞義更重,強調反複、粗暴的踐踏行為,常見于描述戰争或暴行(參考《漢語大詞典》)。

  2. 引申義

    在古籍中常比喻對土地、人民或精神的殘酷壓迫,如:

    "鐵騎蹂蹈,千裡丘墟。"(《漢書》注引古戰記)

    此處指軍隊鐵蹄踐踏,緻田園荒廢(參考王力《古代漢語》)。


二、古籍用例及引申義

  1. 戰争場景

    常見于史書描寫戰亂:

    • 《後漢書·董卓傳》:"卓縱兵蹂蹈宮室,掠取財物。"

      指董卓士兵肆意踐踏宮殿,掠奪財物(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2. 自然破壞

    少數文獻借喻自然災害:

    • 清代方志《江南通志》:"洪水蹂蹈田疇,民無所食。"

      以"蹂蹈"形容洪水肆虐農田(參考《中國地方志集成》)。


三、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多改用"踐踏""摧殘""蹂躏"等替代。僅見于研究古籍、曆史文學或特定修辭語境,如:

"文明在戰火中慘遭蹂蹈。"(仿古修辭用法)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3. 《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4.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蹂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發音:róu dǎo(注音:ㄖㄡˊ ㄉㄠˇ)
核心含義:指踐踏、踩踏,常用于描述對事物的物理性破壞或精神層面的摧殘。

二、用法與語境

  1. 物理層面的踐踏
    如漢朝王充《論衡·佚文》中的例句:“蹂蹈文錦於泥塗之中”,形容将精美錦緞踩踏到泥濘裡,突顯對珍貴事物的破壞。
    現代作家王西彥在《尋常事》中描述狂風“蹂蹈茅棚”,則指自然力量對物體的猛烈沖擊。

  2. 抽象意義的摧殘
    該詞可引申為對規則、文化或道德的無視與破壞,例如“蹂蹈傳統”比喻對文化遺産的粗暴對待。

三、相關說明

四、來源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哀疚白條飙駕怖懾測識摌削稱聲創作除書枞金伐鼓榱棟等腰梯形頓河仿模放子飛榮光芒貫穴國筴姑射神人股子含含胡胡河身鲎杓官人歡奮簡分數降薄虮臣嫉妬急斂暴征季路靜谧進祿加官禁甬斤欘爐炭毛邊書盟弟密電碼秘固明鮮秘說逆事跑搭披瀝搴帷起合清時趨戰濡化稍許陶柳題記晚田下陳霞輝仙聖鹹陽下三爛亵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