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权柄。《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奚必使中正干銓衡之机於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仗於上,上下交侵,以生纷错哉?”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德宗 在位久,益自揽持机柄,亲治细事,失君人大体。”
(2).重任。《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王君廓 反覆,不可委以机柄,宜早除去。” 宋 王巩 《王氏谈录·性贵平淡》:“盖宰制方物等之公平,甄别不差,足任机柄耳。”
(3).掌握事物关键的重要手段。 唐 白居易 《论孙璹张奉国状·张奉国》:“一则明劝忠贞,二则闇销祸乱。圣人机柄,正在於斯。”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以天道为愚民的政策,以德政为操持这个政策的机柄,这的确是 周 人提出来的新的思想。”
(4).指枪栓。《革命民歌集·到处红旗风飘飘》:“赤卫队吹冲锋号,靖卫狗子没处逃,丢下枪枝和子6*弹,拿着机柄来求饶。”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机柄汉语 快速查询。
“机柄”一词主要有以下含义和用法,结合不同语境可作多种解释:
权柄/权力核心
指政治或管理中的核心权力,常与决策权相关联。例如《三国志·魏志》提到「机柄」作为统治权的象征。
重大责任
指承担重要职责或任务,如《资治通鉴》中「不可委以机柄」强调对关键职务的谨慎任用。
关键手段或方法
引申为掌控事物的核心策略,如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分析周朝政策时,将「机柄」解释为德政与愚民政策的结合手段。
枪械部件(枪栓)
在军事语境中特指枪栓,如革命民歌中「拿着机柄来求饶」描述缴械投降的场景。
使用场景: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文献例证,可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古籍。
《机柄》一词指的是控制机器或设备的手柄、把手。它常用于工业机械和家用电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件。
《机柄》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是“车”部,右边的是“木”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0。
《机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和功能而形成的。在古代,人们制造各种用于控制机械的手柄和把手,后来就将这些手柄和把手统称为“机柄”。
繁体字中,《机柄》的写法和简体字一致,没有特殊的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机柄》这个词在古代写作“機柄”,字形稍有不同,但字义相同。
1. 他轻轻转动机柄,机器开始运转。
2. 这个把手是用来控制水温的机柄。
机械、机器、操作、控制、手动、装置。
把手、手柄、握把、操纵杆。
固定、固定件、固定器。
白象襃讥悖戾兵贵先声并用跛牂瞠乎其后衬裤驰函葱头大古里道坛大说底死放罢吠厖冯冯皋貔供品搆闲观花植物衮龙国氛骨擿回春妙手挟揓京鱼计数器赍挽计掾狙险钜帙开济鍞锵口言夸鬻流叹俚医美除濛笼墨试木兰樵炭清光趋末软美阮生恸若果散乐上造深入失马亡羊腾迹腾霜骢天外有天条翮无丁字下款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