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夾庾 ”。夾弓和臾弓。《周禮·夏官·司弓矢》“夾弓、庾弓,以授射豻侯鳥獸者” 漢 鄭玄 注:“往體多,來體寡,曰夾庾。”《周禮·考工記·弓人》:“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臾之屬。” 孫诒讓 正義:“往體,謂弓體外撓;來體,謂弓體内向。凡弓必兼往來兩體,而後有張弛之用。但以往來之多少,為強弱之差。此夾臾,謂弓之最弱者也。”
“夾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夾臾”也作“夾庾”,指兩種古代弓的名稱,即夾弓和臾弓。這類弓的特點是“往體多,來體寡”,即弓體向外彎曲的部分(往體)較多,向内回彈的部分(來體)較少,屬于彈性較弱的弓型。
文獻來源與用途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如《周禮·夏官·司弓矢》提到夾弓、庾弓用于“射豻侯鳥獸者”,即狩獵或射靶的場合。東漢鄭玄注釋時進一步說明其結構特性。
通假與演變
“夾臾”中的“臾”通“庾”,屬于古代文字通假現象,因此文獻中常出現兩種寫法。這一用法在《周禮·考工記·弓人》中也有記載。
總結
“夾臾”是古代對兩種特定弓類的合稱,主要用于描述弓體結構及用途,屬于冷兵器時代的專業術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考據場景。
夾臾(jiā y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夾(左右結構)和臾(上下結構),共計14畫。
夾的部首是⺺,表示手的形狀;臾的部首是⺌,表示手中持物的形狀。
夾臾一詞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楚辭·桃夭》一篇中,意思是極短的時間、片刻。後來也用來形容短暫的空隙、間隔。
在繁體中,夾臾的寫法為「夾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夾臾采用的是「辶夾八」之寫法,辶表示辶旁,夾表示夾旁,八表示臾旁,形狀較為複雜。
以下是一些使用夾臾的例句:
1. 一夕之間,雲破月來花弄影,夾臾易過春光薄。
2. 人生百年,夾臾幾何,時光匆匆而過。
夾臾的部分組詞有:夾菜、夾縫、夾道、夾克等。
夾臾的近義詞包括:片刻、瞬間、刹那等。
夾臾的反義詞可以是:長久、永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