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洋鬼子的意思、假洋鬼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洋鬼子的解釋

魯迅 作品《阿Q正傳》中的人物。在《不準革命》一章裡,寫 錢 府的大少爺“假洋鬼子”冒充革命而不準 阿Q 革命。後因以“假洋鬼子”比喻心胸狹隘、苛求于人而不準他人革命的人。 毛6*6*《論十大關系》:“﹝ 魯迅 ﹞專門寫了‘不準革命’一章,說假洋鬼子不準 阿Q 革命……我看在這點上,有些人很有點象假洋鬼子。他們不準犯錯誤的人革命,不分錯誤和反革命的界限。”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假洋鬼子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假洋鬼子”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和文學象征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曆史背景

  1. 起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1862年(同治元年)的上海。當時美國人華爾組建的“常勝軍”中,華人兵勇穿着洋人軍服,被民衆稱為“假洋鬼子”。這一稱呼既反映了對西方侵略者的憤恨,也暗含對“崇洋者”的諷刺。

  2. 文化沖突的産物
    在近代中國,因帝國主義侵略引發的民族危機,民衆常以“洋鬼子”貶稱外國人。而“假洋鬼子”特指模仿洋人卻未真正理解西方文化的華人,帶有強烈的民族情緒。


二、文學形象與象征意義

  1. 魯迅《阿Q正傳》中的角色
    錢府大少爺“假洋鬼子”是典型的地主階級投機分子。他留學東洋後剪辮易服,表面接受新思想,實則虛僞自私,甚至阻撓阿Q參與革命。這一形象象征了當時部分知識分子的虛僞性與革命的不徹底性。

  2. 引申的社會批判
    毛澤東曾引用該詞,批評那些“不準他人革命”的狹隘者。魯迅通過這一角色,揭露了舊社會變革中的投機行為與階級矛盾。


三、現代語境下的含義

  1. 崇洋媚外的代名詞
    現多指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貶低本土傳統,卻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人。例如,刻意模仿外國生活方式卻缺乏内涵的行為。

  2. 警惕虛假文化現象
    部分人可能以“洋化”為幌子進行不正當活動,需保持理性判斷。該詞提醒人們辯證看待文化交融,避免陷入盲目跟風。


“假洋鬼子”從曆史軍事術語演變為文學符號,再到現代文化批評用語,始終承載着對民族身份與文化認同的反思。其核心在于批判虛僞、投機與盲目崇外,強調文化自信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這個詞是用來形容那些自稱“洋鬼子”,即外國人,但實際上并非洋人,而是外貌上裝扮成洋人的中國人。這個詞常常帶有貶義,用來嘲笑這些人虛僞、做作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假(亻+叚),洋(氵+羊),鬼(鬼),子(子)。分别為人、水、鬼、子四個部首,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假洋鬼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民國時期,當時中國的都市化程度較低,洋人的親密接觸是非常少見的。然而,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西方化和出類拔萃,開始穿着西式服裝模仿洋人,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譏諷和嘲笑,最終形成了這個詞彙。

繁體字: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

例句:

1. 他整天打扮得像洋鬼子一樣,真是個假洋鬼子。

2. 這個人自稱在國外生活過,但實際上隻是個假洋鬼子。

3. 不要相信那些打扮成洋鬼子的人,他們很可能隻是假洋鬼子罷了。

組詞:真洋鬼子、洋鬼子、外國人、西化

近義詞:裝B、假洋鬼、僞洋鬼子、自吹自擂

反義詞:真實、樸實、自然、真洋鬼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