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叙述邊議論。 賀宜 《<兒童文學選>序言》:“人物性格的發展,不是通過揭示生活中的沖突和矛盾,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而是依靠作者在一旁夾叙夾議地介紹一下情況的變化和人物思想的發展就算了。”
“夾叙夾議”是一種寫作手法,指在叙述事件或描述場景的過程中,穿插作者的議論、評價或情感表達,使叙述與議論相互交織、相輔相成。這種手法常見于散文、議論文、報告文學等文體中,具有以下特點:
交替性
叙述與議論交替出現,形成“叙—議—叙—議”的節奏。例如:先描述一個社會現象(叙),再分析其背後的原因(議),接着展開另一個相關事例(叙),最後總結觀點(議)。
融合性
議論往往緊扣叙述内容,不脫離具體事例空發觀點,使邏輯更緊密。例如在《嶽陽樓記》中,範仲淹先描寫洞庭湖景色(叙),再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抱負(議)。
深化主題
通過議論點明事件的意義,引導讀者思考。例如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回憶與老師的交往(叙),同時批判當時中國留學生的麻木(議)。
增強感染力
作者的情感與觀點直接融入叙事,比單純陳述更易引發共鳴。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述父親買橘子的細節(叙),隨即抒發對親情的感悟(議)。
需避免“叙議割裂”,即事例與觀點關聯性弱,或議論過于冗長打斷叙事節奏。優秀案例如《赤壁賦》,蘇轼将曆史事件(叙)與人生哲理(議)自然結合,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夾叙夾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叙述中夾雜着評論,既有叙述語言,也有評論語言。這種修辭方式常用于文學作品、演講和新聞報道等中,可以增加表達的靈活性和語言的藝術性。
夾叙夾議的拆分部首為夾和讠,其中夾為上部分部首,讠為下部分部首。它的筆畫數目為13畫。
夾叙夾議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三十年》中,該成語用來描述陳國司馬子車對全國賢良的評價,叙述了回國的辛苦并輔以評價。後來成為一個固定的修辭方式,并被廣泛應用于文學創作和演講領域。
夾叙夾議(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夾叙夾議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基本相似。
這部小說的描寫十分生動,夾叙夾議的手法更加凸顯了作者的觀點。
夾雜、叙述、評論
轉折、議論、插話
單一、直接、陳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