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明齍 ”。亦稱“ 明齊 ”。古代祭祀所用的谷物。《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明濟溲酒。”《禮記·曲禮下》:“稷曰明粢。” 孔穎達 疏:“稷,粟也。明,白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惟某年太歲月朔日, 宋 天子某敢昭告於太社:謹因仲春、仲秋,祗率常禮,敬以玉帛,一元大武,柔毛剛鬣,明粢香萁,嘉薦醴齊,備茲禋瘞,用伸報本。”
“明粢”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用詞彙,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明粢”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谷物,特指潔淨的稷米。該詞在不同古籍中也被寫作“明齍”“明齊”等異體形式。
“明粢”專用于宗廟、社稷等重大祭祀,需經過篩選和清潔處理。宋代文瑩《玉壺清話》仍沿用此詞,可見其禮儀延續性。
明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表示食物清晰可見、明亮可辨的特點。
明粢的拆分部首是米,筆畫數為14。
明粢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字,已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明粢可以寫作「明糍」。
在古代,明粢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明菑」,表示食物純淨、明亮的樣子。
1. 小明媽媽做的飯菜明粢可人,色香味俱佳。
2. 這家餐廳的菜品清澈明粢,非常受歡迎。
明粢的相關詞彙:
1. 明澈:清澈明亮的意思。
2. 明亮:光線明亮。
3. 清麗:清澈明亮,美麗。
4. 清晰:清楚明白。
與明粢的近義詞是明亮,強調物體光線充足、明亮。其反義詞是昏暗,強調物體光線不足、暗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