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袈裟的意思、袈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袈裟的解釋

[cassock] 和尚披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

詳細解釋

梵文的音譯。原意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須避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稱。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竺僧度·答楊苕華書》:“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曄曄之色,不與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浣衣池側大方石上,有 如來 袈裟之迹;其文明徹,煥如彫鏤。” 清 黃遵憲 《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谒張副使餘賦此以解嘲》詩:“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袂,寬衣博袖将毋同,隻少袈裟念珠耳。” 艾蕪 《我在仰光的時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缽,披着黃色袈裟,整隊地出現在街頭巷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袈裟是佛教僧侶的重要法衣,其含義和象征意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梵語“袈裟”(Kasāya)原意為“不正色”或“雜色”,指非純色的染色布料。佛教規定僧衣需避開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采用混合染色,象征對物質欲望的舍棄。

二、制作與形制特點

  1. 拼綴工藝:由信衆捐贈的碎布縫制而成,形似田塊,故稱“福田衣”或“割截衣”。
  2. 三種類型:
    • 安陀會(五條衣):日常勞作穿着;
    • 郁多羅僧(七條衣):誦經時使用;
    • 僧伽梨(九條大衣):正式場合或化緣時披覆。

三、宗教象征意義

四、文化延伸

成語中“袈裟”偶被引申為“表面虔誠”的隱喻,但此用法非佛教本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袈裟的染色工藝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悲華經》等佛教經典及權威釋義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袈裟的意思

袈裟(jiā shā)一詞是指佛教和道教僧尼所穿的禮服。它是一種長袍,通常由一條略呈長方形的布料制成,并在頸部縫合以形成一個輪廓鮮明的圓圈。袈裟是僧尼的标志,代表了他們的身份和宗教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袈裟一詞的部首是衣(衤)和革(革),衣部表示衣服的意思,革部用于表示轉折、變化的意思。袈裟的總筆畫是12畫。

來源和繁體

袈裟一詞最早出現在《佛說阿彌陀經》,據說是印度所創。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長的曆史。繁體字中的袈裟為「袈褲」,在一些地方,還會使用這個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袈裟可以寫作「裈玃丅兲衤」,其中「㔾」是袈的古字形,指的是布料的樣子,後來被「衤」所代替。

例句

1. 他作為一名和尚,穿着整齊的袈裟,站在佛殿前面。

2. 修道者決定出家後,必須穿上袈裟,表明他們的宗教身份。

組詞

1. 袈裟袋:袈裟袋是用來裝袈裟的袋子,通常用于保護袈裟,方便攜帶。

2. 袈裟衫:袈裟衫是一種束腰的衣服,類似于袈裟的樣式,通常用于民間舞蹈表演。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法衣、僧袍、和尚服等,它們都指的是僧尼穿的類似袈裟的服裝。

反義詞

反義詞是指與袈裟相對立的詞語,例如平常衣服、世俗裝束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