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溺的意思、焦溺的详细解释
焦溺的解释
烧焦和沉没。亦指陷于灾难中的人。 宋 曾巩 《寄王介甫》诗:“奇偶转如轮,终期援焦溺。”
词语分解
- 焦的解释 焦 ā 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烧焦。焦土。焦头烂额。 烦躁,着急:焦急。焦虑。焦灼。焦躁不安。 酥,脆:焦脆。焦枣。 喻干燥到极点: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一种质硬、多孔、发热量高的
- 溺的解释 溺 ì 淹没:溺水。溺死。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溺爱。沉溺。 溺 à 同“尿”。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焦溺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焦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焦”和“溺”两个语素构成,其含义可以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
本义:
- 焦: 本义指物体经火烧而变得干枯、发黄或碳化。《说文解字》:“焦,火所伤也。”引申为干燥、枯竭、极度缺水或灼热的状态。
- 溺: 本义指淹没在水中。《说文解字》:“溺,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从水,弱声。桑钦所说。”引申为沉湎、沉迷、陷于困境无法自拔。
- 组合本义: “焦溺”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被火烧焦”和“被水淹没” 这两种截然相反、但都极其痛苦和危险的境地。它形象地描绘了同时遭受两种极端灾难的困苦状态。这个本义直接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特定典故。
-
引申义与常用义:
- 源于本义的强烈对比和极端痛苦,“焦溺”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的引申义是指“处于极其危急困苦的境地” 或“陷于深重的灾难之中而无法解脱”。它强调境况的艰难、危急和令人绝望的程度。
- 这个引申义最著名的出处是《左传·哀公二年》。记载赵简子(赵鞅)在战前誓师时说:“郑人击我,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今日之事,莫我若也。且吾闻之:‘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这里的“溺于人”指陷入人为的灾祸(如战败被俘、受人迫害),比陷入深渊(自然灾难)更可怕、更无法挽救。后世提炼出“焦溺”一词,浓缩了这种极端困境的含义。
“焦溺”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陷入极其危急、深重且难以摆脱的灾难或困境之中。其字面本义(火烧水淹)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极端痛苦和危险的状态,而其引申义则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令人绝望的艰难处境,语源可追溯至《左传》中关于人为灾祸比自然灾难更可怕的著名论述。
参考文献来源:
- 释义核心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语素“焦”释义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语素“溺”释义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引申义及典故出处:《左传·哀公二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或通行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焦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焦溺(jiāo nì)指“烧焦和沉没”,引申为陷于灾难中的人。该词多用于描述同时遭受火灾与水灾的复合性灾难,或比喻人处于极端困境的状态。
字义拆解
-
焦:
- 本义为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变黑变硬(如“烧焦”“舌敝唇焦”)。
- 引申为“极度焦虑”(如“心焦”)。
-
溺:
- 本义为“淹没”(如“溺水”)。
- 亦可表示“沉迷”(如“沉溺”),但此处取“淹没”之义。
出处与用法
该词可见于宋代曾巩的诗作《寄王介甫》:“奇偶转如轮,终期援焦溺。” 这里以“焦溺”比喻陷于水火双重灾难的民众,表达对友人救助百姓的期待。
使用场景
- 文学创作:多用于古典诗词或历史文献,描述天灾人祸中的苦难。
- 现代语境:因属古汉语词汇,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常见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分析中。
“焦溺”是一个复合型灾难词汇,兼具火灾与水灾的双重意象,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寄王介甫》原诗或相关古典文献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俺家的百齿霜匾打侧卓贬顔丙穴博古通今拨弃菜市场参变蟾背城臯乘积瘳痊触谏丹菊调令顶佛对副多情多感风旌概视管段寡信轻诺诡品昊天罔极横戈跃马恒业会对护送讲坛社会主义贱秽戒尺精手惊心斤节锦衣金祗久役沮惴扣齿朗澈了了解人意梁王论坐配极枰棊瓶窑青霭请奉入齎尚齿山肴圣朝四合院松筱胎字婷娉王气无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