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硯名。用龍尾石制成的硯。産 江西省 婺源縣 。為硯中之上品。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一:“ 李後主 留意筆劄,所用澄心堂紙, 李廷珪 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冠。”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明道二年貢硯銘》:“蓋 宋 人本重龍尾硯,故歲取以充貢篚。”
龍尾硯是中國傳統名硯之一,以下為詳細解釋:
1. 産地與别名
龍尾硯産自江西省婺源縣龍尾山(古屬歙州),因此又稱歙硯。其曆史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1200餘年,南唐後主李煜曾将其列為宮廷禦用硯,與澄心堂紙、李廷珪墨并稱“天下冠”。
2. 材質與特性
采用龍尾石制作,石質堅密細膩,紋理豐富,包括眉子、羅紋、金星、金暈、魚子等五大類百餘種紋理。蘇東坡曾贊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兼具發墨快、貯墨久、不損筆鋒的特點。
3. 曆史地位與文化價值
自唐代起便是文人雅士推崇的硯中上品,明代李日華稱“端溪未行,婺石稱首”。宋代以後,龍尾硯常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清代文獻亦多次記載其工藝價值。
4. 其他含義
在成語中,“龍尾硯”也比喻書法、繪畫等技藝達到極高境界,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修辭,非主流釋義。
如需了解制作工藝或具體紋理分類,可進一步查閱相關文獻或實物資料。
龍尾硯是一種古代文房用具,用于研磨墨汁。它的名稱由“龍尾”和“硯”兩個詞組成,意指硯台的形狀像龍的尾巴。
龍尾硯的部首是石部,表示與石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龍尾硯起源于中國古代,是漢字文化的産物之一。它廣泛用于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被譽為文人雅士的必備之物。
龍尾硯(繁體字)
在古時候,龍尾硯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書寫風格的變化。然而,整體上來說,它的基本形狀和用法并無太大改變。
1. 他輕輕拿起龍尾硯,在磨硯台上細細研磨墨汁。
2. 這個龍尾硯是我外公年輕時的收藏品,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硯台、能工巧匠、文房四寶、紙墨、墨汁
硯台、硯盆
筆、字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