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塞的意思、四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塞的解釋

(1).指四方屏藩之國。《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鄭玄 注:“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敦煌曲子詞·洞仙歌》:“願四塞來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2).指四境皆有天險,可作屏障。《戰國策·齊策一》:“ 齊 南有 泰山 ,東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鮑彪 注:“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西 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蕪記·宸遊》:“你看千峯嶽峙,萬井雲屯,南接 蒼梧 ,北連 陘塞 ,真可稱四塞之國矣。”

(3).指四方邊塞,邊境。《敦煌曲子詞·獻忠心》:“四塞休征罷戰,放将仕,盡迴戈。”《敦煌曲子詞·定風波》:“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仕,誰人敢去定風波?”

(1).到處充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旁魄四塞,雲尃霧散。”《舊唐書·德宗紀下》:“三月乙亥,黃霧四塞,日無光。”《宋史·仁宗紀一》:“甲午,昏霧四塞。”

(2).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序》:“乍晴暴熱,風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塗》:“荊榛四塞兮塗冥冥,連山赤黑兮延火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塞”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源

一、基礎釋義

“四塞”為古漢語複合詞,具雙重含義:

  1. 名詞義:指四方邊境的關塞要地,象征疆域邊界。
    • 典出《戰國策·齊策一》:“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2. 形容詞義:形容地勢險要、屏障環繞,或引申為遍布、充塞。
    • 如《史記·蘇秦列傳》載:“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轉述《史記》卷六十九)

二、字源與構詞解析

三、典源與曆史語境

該詞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常形容地理形勢:

四、現代用法與延伸

今多用于曆史地理文本,表“四方關隘”或“地形封閉”。例:

“關中平原四塞險固,自古為帝王之州。”(參見《中國曆史地理概論》)

權威參考來源


注:古籍原文因版權限制未附鍊接,讀者可查閱權威出版社點校紙質版或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等可信數據庫。現代著作建議參考高校出版社刊行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四塞”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四方屏藩之國
    指古代作為屏障的藩屬國,多位于邊疆地區。例如《禮記·明堂位》提到“四塞,世告至”,鄭玄注:“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

  2. 四境天險
    形容國家四面有天然險阻,易守難攻。如《戰國策·齊策一》描述齊國:“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3. 四方邊塞
    泛指邊境或邊關地區。《敦煌曲子詞·獻忠心》中“四塞休征罷戰”即指停息邊境戰事。

二、擴展用法

三、例句參考

  1. 劉備因蜀地“險固四塞”,得以獨守一方(見《三國志》相關典故)。
  2. 孫中山評價黃花崗起義“浩氣四塞”,形容革命精神充盈天地。

四、提示

如需更多古籍原文或完整例句,可參考《禮記》《戰國策》等文獻,或查看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霸攬迸坼笾豆鄙缪草窠岑寂瞅準初服此刻摧頹黛嬌但歌鬥帳敦化盾威國庫骨肉函書黑心歪尖畫棰戶曹尚書禍稔蕭牆鍵盤樂器減息交婚驕麗疾憤禁久矜允究竟空額跨下人苦悰潰瘍酷熱朗清樂玩六逆流序緑林豪傑邏廠媒介麪坯兒墓銘鬧翻天品秩仆圉輕霞清宴虬镂亮槅時雝私房錢松花彩蛋梭葉吞吃外嬖頑疾委順渥洽仙人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