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揭发、批驳。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他所奏儗及徼駮论荐,咸切事机。”
“徼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基本词义
“徼驳”意为揭发、批驳,常用于对他人言行或事物的批判性指正。例如明代文徵明在《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中提到:“他所奏儗及徼駮论荐,咸切事机”,即通过批驳与建议切中事务关键。
构词解析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公文或严肃论述中,常见于对政策、奏章等内容的审查与辩论,带有官方或学术批判性质()。
近义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弹劾”“指摘”,反义词如“褒扬”“称颂”。需注意,“徼”在其他语境中还可表示“求取”“边界”(如“边徼”),但与“徼驳”无关()。
现代适用性
当代汉语中,“徼驳”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研究,现代表达类似含义时多用“批驳”“揭发”等更直白的词汇。
该词的核心是通过揭露错误进行批判,属于古代汉语中的专业表达,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语境。
《徼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超越常规或固有范畴进行辩论或辩驳。这个词经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讨论问题时,用辩证的方式进行思考和争辩。
《徼驳》这个词的部首是彳(chì),含义是“行走”。它的总笔画数为21画。
《徼驳》最早出现在《古汉语大词典》中,是由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典故发展而来的。
《徼驳》的繁体字是「徼驁」。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徼驳的写法可能略有变化,但基本上仍然沿用现代的写法。
1. 他以理性的徼驳批判了对方的观点。
2. 在辩论中,他徼驳了对手的错误推理。
3. 这个专栏作家善于用徼驳的方式剖析社会问题。
1.徼借:指以巧言令色、借口等手段骗取或占取他人的财物。
2.徼利:指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或谋取利益。
3.驳斥:指以理据或事实来否定或驳倒他人的论点或观点。
1.争辩:指对某个问题表达不同意见而进行的辩论。
2.辩驳:指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论证,试图否定或反驳对方的观点。
3.辩论:指对某个问题进行有规则的、双方或多方参与的辩证性争论。
1.认同:指对他人的观点或意见持同意并接受的态度。
2.赞许:指对他人的言行或观点给予认可和称赞的态度。
3.采纳:指对他人的建议或意见进行接受并予以实施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