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附庸請求奉行宗主國的正朔,願為藩屬。朔,指正朔,開國帝王新頒行的曆法。 南朝 梁 王僧孺 《謝賜于陀利所獻槟榔啟》:“入侍請朔,航海梯山。” 隋 薛道衡 《老氏碑》:“自我開運,耀德戢兵;感義懷仁,稱藩請朔。”
“請朔”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請朔”指古代附庸國主動請求奉行宗主國的曆法(正朔),以此表示政治歸順。例如南朝文獻中“入侍請朔”即描述藩屬國通過接受宗主國曆法來确立臣屬關系。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請朔”理解為日常的“請教”,可能是對字面義的拆分引申,但缺乏曆史文獻支持。建議優先采用古代政治術語的釋義。
《請朔》是一個出自古代漢語的詞語,意思是“請示、請求”。它常用于表達向上級、長輩或者權威人物請示決策、征求意見或者提出請求的行為。
《請朔》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
- 「請」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3畫。
- 「朔」的部首是「月」,總共有10畫。
《請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在古代,文臣需要向君主或者上級官員請示政務、請求原諒、查明真相等,他們會使用類似于《請朔》的詞語來表達。這個詞語的使用在古代非常常見。
在繁體字中,「請」和「朔」的形狀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請」和「朔」。
在古代,「請」和「朔」的寫法可能與今天略有不同。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一些小的變化,但基本上仍然可以認出它們所代表的字。
例如,在秦朝的楚篇字形中,「請」的寫法為「謦」,而「朔」的寫法為「爍」。這些變體字還存在于少數地區的方言或者特殊場合中。
以下是一些關于《請朔》的例句:
1. 他懇請朔方官員派人到村子裡查明事實。
2. 禮貌上,我應該在做決定之前請示朔方。
3. 子女在做決策時應該請示朔方,以尊重長輩的意見。
以下是一些與《請朔》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組詞:請示、請教、請求、請托
- 近義詞:請示、征詢、尋求、咨詢
- 反義詞:自行決策、獨立行動、未經許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