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胶黏合的船。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周》:“ 昭王 在位五十一年,以德衰南征,及济于 汉 , 楚 人恶之,乃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后用为比喻无济于事或无所作为之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 宋 黄庭坚 《定风波》词:“自断此生休问天,白头波上泛胶船。” 金 元好问 《甲午除夜》诗:“已恨太官餘麯饼,争教 汉水 入胶船。”
“胶船”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胶船原指用胶黏合的船,出自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周》的记载:周昭王南征时,楚人献上胶船,船行至汉水中流时胶液融化,船体解体,导致昭王溺亡。这一典故成为后世比喻不可靠、注定失败的事物的典型意象。
比喻无济于事或脆弱的事物
因胶船遇水即解的特性,常被用来形容徒劳无功、缺乏实际效用的举措,例如:“此举如同胶船渡江,终将失败”。
象征处境危殆
在《旧唐书·李密传》中,“胶舟”被引申为危机四伏的境遇,暗喻难以持久的局面。
部分资料(如)将“胶船”解释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风雨同舟”等成语混淆。建议以历史典故和主流释义为准。
需注意“胶船”与“胶舟”的关联性,二者含义相近,但“胶舟”更侧重危险处境,而“胶船”更强调事物本身的不可靠性。
胶船,指的是用胶粘合成型的船只。它的主要材料是胶水,因此得名。胶船的特点是结实耐用,航行稳定,可以在各种水域中使用。
《胶船》一词的拆分部首是“艹”,其中“艹”是汉字的植物部首。其笔画数为11画,分别为:竖、横、撇、捺、提、短、竖钩、点、撇、捺、竖。
《胶船》一词的来源是现代汉语词汇。在繁体字中,「胶船」的写法为「膠船」。
古时候的汉字中,「胶船」并非原词。但是,可以使用相近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比如「胶胎船」或「皮船」等。
以下是关于「胶船」的例句:
与「胶船」相关的组词有:橡胶、船只、水面、航行等。
近义词:胶艇、胶皮船。
反义词:木船、铁船。
<文章结束>【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