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誠信。《左傳·襄公九年》:“要盟無質,神弗臨也。” 孔穎達 疏:“質,誠也。”《左傳·昭公十六年》:“ 楚子 聞 蠻氏 之亂也與 蠻子 之無質也,使 然丹 誘 戎蠻子嘉 殺之,遂取 蠻氏 。” 杜預 注:“質,信也。”
(2).沒有實體。 南朝 梁 沉約 《難範缜<神滅論>》:“形既無知,神本無質。” 唐 李商隱 《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裡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無質"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詞,其詞義在古籍與現代語境中呈現差異性特征。根據權威辭書釋義:
物質缺失說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2)收錄其本義為"沒有實體物質的存在狀态",如《淮南子·原道訓》"無形無質,生生不息"中的哲學表述,特指超越物質形态的本源概念。
品質缺失說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20)列舉引申義為"缺乏本質屬性",常見于道德評判語境,如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禮崩樂壞,教化無質"的批判性表述,強調核心價值的喪失。
天文術語解
《中國古代天文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記錄其特殊用法指"天體觀測中的視覺偏差",如《宋史·天文志》"月行九道,時見無質",描述天體因大氣折射産生的形态失真現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學術文獻與哲學論述。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延伸的發展規律。
“無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缺乏誠信
源自《左傳》等古籍,指人言行不可靠、無信用。例如《左傳·襄公九年》提到“要盟無質,神弗臨也”,強調缺乏誠信的盟約不被神明認可。
沒有實體或實質
常用于描述事物空虛無物,如南朝沈約《難範缜<神滅論>》中“神本無質”,指精神沒有實體;李商隱《聖女祠》詩句“無質易迷三裡霧”則形容霧氣缥缈無形。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可指事物缺乏内在價值或真實内容,僅存表面形式。例如批評某些言論“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出自曾國藩語錄),強調空談而無實際内涵。
可通過查字典或古詩文網(來源、2、4)進一步了解其曆史用例及演變。
敗名敗像蔽橹不曾不點實彩飾碜可可籌議穿通丹臼電線杆釣歌都總俸賜撫恤金垓下幹白戆鄙鬼瞰家焊栅好多加持家君降調監言讦誕稽式就句對裾巴看財童子酷旱了亮兩虎相鬥料酒燎照冒陰旻序摩托化步兵拈香排擋平添平圓乾隆帝人天戎叔殺斷上願釋旅束兵秣馬輸電豎井疏拙太樸騰辭阗委囤積居奇未了公案巍然屹立限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