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2).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见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告知、说明
指主动向他人陈述或解释某事。例如《博物志》中的“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这一用法多出现在早期文献中,强调直接传递信息的动作。
听说
表示间接获取信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据说”“听说”。例如:
补充说明
“见”在此处是助词,无实义,类似“见教”“见谅”中的用法()。该词多用于唐宋诗词及明清小说,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仿古或文学创作中偶有出现。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见说(jiàn shuō)这个词是由“见”和“说”两个字组成的,其中,“见”为部首,并且在左侧,表示“看到、了解”之意;“说”为右侧部分,表示“讲话”之意。这两个部首都是常见的汉字部首。
根据《新华字典》,见的字形结构属于上下结构,总共有四画;说的字形结构属于左右结构,总共有七画。
“见说”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即指“看到并讲话”,可以解释为“见解、言论”。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某个问题、事件或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
在繁体字中,见说的写法依然为「見說」,字形结构和简体字相似。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见说的字形有一些差异。见在古代会以象形的方式呈现,表示“目睹”的意思,说在古代则以“言”字的形态为基础,表示“讲话”的意思。整体写法与现代简化字有一定的变化。
例句:他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说。
组词:见识、说服、讲说、看待等。
近义词:观点、意见、看法。
反义词:听取、认同、同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