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疴,積久難治的病。《新唐書·孝敬皇帝弘傳》:“太子嬰沉瘵,朕須其痊復,将遜於位。”
(2).引申為難改的癖好或積弊。 宋 蘇舜欽 《獵狐篇》:“邑中年少兒,耽獵若沉瘵。” 金松岑 《心聲》:“意者,向也媮而今也厲,其國力之轉,四萬萬人之沉瘵有瘳乎!”
“沈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整體含義
指積久難治的重病,如《新唐書·孝敬皇帝弘傳》中“太子嬰沉瘵”即用此義()。
比喻社會或個人積弊
如宋代蘇舜欽《獵狐篇》中“耽獵若沉瘵”,将沉迷狩獵比作難以戒除的癖好()。
金松岑《心聲》則用“沉瘵”形容國家積弱待興的狀态()。
古籍中的其他用法
《戰國策》“無自瘵也”、《詩經》“無自瘵焉”均以“瘵”表示“傷害”或“災苦”()。
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中的用法()。
沈瘵(shěn zhà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沈”是右邊為“水”字旁的字,意為沉沒;“瘵”是右邊為“病”字旁的字,意為病疥。合起來解釋為因疾病而沉重的感覺或狀态。
沈瘵的部首分别是“水”,“病”。部首是漢字組詞的首要依據,有助于理解字義。筆畫數分别為8畫(沈)和14畫(瘵),這指的是書寫此字所需的筆畫數目。
沈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例如《高詩格》和《針灸甲乙經》等著作,通過這些文獻了解到該詞的使用和含義。在繁體字寫法中,“沈”字是“沉”的繁體字,“瘵”字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雖然沈瘵的字形在各個曆史時期有所變化,但總體形态保持一緻。例如,古代的“沈”字常常書寫類似“沉”的形狀,有時會加一點變化以示區别。而“瘵”字則較少有變動。
1. 他最近生病了,整個人都感到沈瘵沉重。
2. 她的心情非常沈瘵,因為她得到了一個壞消息。
組詞:沉瘾、深宅、疾患。
近義詞:纏瘵、沉重。
反義詞:輕松、歡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