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收獲後祭神,謂“報歲”。亦指收獲時節。 隋炀帝 《敬靈龛疏》:“盛矣哉!是我大師證道之基趾也;至矣哉!是我良田之報歲也。” 康有為 《大同書》庚部第七章:“每一物品皆有調察講習所,有學士多人聚而講之,以報歲時發明布告之。”
“報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祭祀儀式
指古代農業社會在每年收獲後舉行的祭神儀式,以表達對神靈護佑豐收的感恩。這一傳統源于農耕文化對自然力量的敬畏,通過祭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時節代稱
也可直接指代“收獲時節”,即農作物成熟的季節。例如隋炀帝在《敬靈龛疏》中寫道:“是我良田之報歲也”,将豐收與祭祀結合,強調收獲的重要性()。
現代漢語中,“報歲”一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典文獻解讀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敬靈龛疏》等古籍原文。
《報歲》是一個四字詞語,意為向人陳述自己的年齡、祝賀對方的生日或新年的壽辰。
《報歲》的拆分為“言”和“攵”,其中“言”為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攵”是象形字部首,表示寫字的動作。《報歲》總共有8畫。
《報歲》一詞來源于古籍《漢書·藝文志》中的一首詩:“弟子報恩師,教課每分期。生辰時日至,舉酒合交杯。”該詩意為學生向恩師報恩,按時舉杯敬祝。
在繁體字中, 《報歲》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漢字中,《報歲》的部首“言”和“攵”寫作口字旁和也字旁的變體形式。
他親口報過自己的歲數,沒什麼可隱瞞的。
報年、報歲、報春、報恩、報紙等。
祝壽、慶生、賀歲。
不報歲、不祝壽、不慶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