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祭禮之一。進獻羔羊以祭司寒。《詩·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呂氏春秋·仲春》:“天子乃獻羔開冰,先薦寝廟。”《周禮·天官·淩人》“春始治鑑” 漢 鄭玄 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禦溫氣。春而始治之,為二月将獻羔而啟冰。”
“獻羔”是古代的一種祭祀禮儀,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進獻羔羊以祭司寒之神的祭禮,屬于周代禮制的一部分。該儀式通常在春季舉行,與開啟冰窖、分配儲冰的習俗相關。
文獻出處
儀式背景
古人認為“司寒”是掌管冬季寒冷的神靈,春季需通過獻羔祭祀以表敬畏,同時開啟冬季儲存的冰塊,用于保鮮食物或降溫。鄭玄在《周禮》注中解釋,冰鑒(大口容器)中的冰需在春季處理,獻羔後正式啟用。
詞義分解
該詞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與季節儀軌的緊密結合。
獻羔,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獻羔的第一個字,獻,是由⺲(皮)和又(右)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xiàn,總計有10個筆畫。第二個字,羔,是由⺶(羊)和又(右)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gāo,總計有8個筆畫。
獻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儀文化中的祭祀活動,用以表示向神祗奉獻年幼的羔羊。繁體字形『獻羔』在傳承中保留了古代的書寫形式。
在古代,獻羔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早期形式的獻字可能是以丸或匕等象形字為基礎,代表了獻祭的動作;而羔字則以羊的形狀為基礎,表示年幼的動物。
1. 今天是我兒子滿月的日子,我們要為他獻羔祈福。
2. 在傳統的農曆新年期間,人們會家家戶戶獻羔祭祖。
組詞:獻花、獻酒、獻血、獻身。
近義詞:奉獻、供奉、祭奠。
反義詞:受祭、索求、拒絕。
綜上所述,獻羔是一個寓意深遠的詞彙,在古代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用以表示奉獻給神祗的年幼羔羊。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獻羔的含義逐漸擴展,代表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尊重與傳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