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學校。《清文獻通考·學校二》:“﹝ 雍正 ﹞七年,設立鹹安宮官學……於 景山 官學生佐領管領下,自十三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之俊秀幼童可以學習者選得九十名,於 鹹安宮 酌量修理讀書房屋三所,每所各分給三十名,令其讀書。其教習著翰林院於翰林内揀選九人,每所分派三人,令其勤加督課。”
鹹安宮官學是清代雍正年間設立的一所特殊官辦學校,主要培養八旗精英人才。以下為詳細解釋:
設立背景與性質
該學校于雍正七年(1729年)創立,最初位于紫禁城壽康宮後的鹹安宮内。其設立目的是為内務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的優秀學生提供深造機會,屬于清代高級官員的“幹部學院”。
教育對象與教學内容
學生需為滿洲官宦子弟,年齡在13至23歲之間,且需通過選拔。課程涵蓋滿漢雙語、儒家經典及漢文化,旨在培養兼具滿漢文化素養的治理人才,以鞏固清朝統治。
管理與師資
學校由内務府直接管理,教習多由翰林院翰林擔任,教學标準嚴格。例如,雍正時期每30名學生配備3名翰林教習。
曆史變遷與建築
原址在鹹安宮(今壽安宮),乾隆年間遷至西華門附近,最終定址于器皿庫西側,共有27間校舍。同治時期曾改為修書館,現建築已不存。
著名人物與影響
培養出和珅、曹雪芹等曆史名人。現代語境中,“鹹安宮官學”有時被引申為通過努力獲得地位的象征,但需注意其本義為實體教育機構。
補充說明:部分資料将“鹹安宮官學”解釋為成語(如),此屬現代引申用法,實際曆史中為清代官學機構,二者需區分。
鹹安宮官學是一個指代古代中國鹹安宮内的官辦學校的詞語。在鹹安宮内,設有專門的宮官學,用來培養和教育皇族的子弟和貴族士人。
鹹(部首:口,筆畫:8)、安(部首:宀,筆畫:6)、宮(部首:宀,筆畫:6)、官(部首:宀,筆畫:8)、學(部首:子,筆畫:8)。
鹹安宮官學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鹹安宮是唐代宮殿之一,建于唐玄宗時期,位于今天的陝西省鹹陽市。宮中設有專門的學堂,用來培養皇族和貴族士人。這個宮官學具有皇家背景,因此成為宮廷教育的重要代表。
鹹(鹹)安(安)宮(宮)官(官)學(學)。
在古代,鹹字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樣子。它的古字形是“炘”,表示安定、平和的意思。安字則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字形。宮字古時寫作“宮”,曾經有過多個不同的寫法變體。官字古時的寫法則是“冠”,後來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1. 唐代,鹹安宮官學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貴族士人。
2. 鹹安宮官學成為中國古代貴族士人教育的代表。
鹹宜、鹹豐、宮殿、官員、學習。
皇家學校、宮廷學府、貴族教育。
民間學堂、庶民教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