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缄封,封藏。《后汉书·祭祀志论》:“故牲用犊,器用陶匏,殆将无事於检封之间,而乐难攻之石也。”
检封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检”与“封”两个语素构成,需分义项解析其含义:
检封指对文书、物品进行查验后加以封存或密封的行为,强调官方监管流程。
例证:
《史记·酷吏列传》载“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司法流程隐含“检封”物证之环节。
语素溯源:
- 检:《说文解字》释为“书署也”,本指文书标签,引申为查验(如“检校”“检录”)。
- 封:《周礼·地官》注“玺节,印章也”,核心义为密闭加印(如“封存”“封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检封”为监察体系职官名,主掌文书核验与封驳权:
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中华书局,2003年,第412页。
明清契约文书常见“检封”程序,体现民间信用机制:
来源:《古代契约词汇释解》,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检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检封(拼音:jiǎn fēng)意为缄封、封藏,指将物品封闭保存或隐藏。这一解释在多个古籍引文中得到印证,如《后汉书·祭祀志论》提到:“故牲用犊,器用陶匏,殆将无事於检封之间,而乐难攻之石也”。
现代汉语中,“检封”一词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近义词包括“封存”“密封”等,但更强调庄重、正式的封闭过程。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诗词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唐代诗文等文献。
慠民白籍白翳罢人北荒表暴不得开交参数草棚缠丝马脑成孰痴顽老子春府村业电视频道蹲裆督率额题蕃兵凡生飞将风行革偃風清弊絶分破府君苻朗皁白伏输供菜共偫瞽瞍洪族荒乐灰哑火前茶监室佳作阶台九年之蓄脊线闿彻锞子乐家黎朦翏翏命吏漠不相关沤浮泡影偶章碰头礼前世乞留乞良傻话施赏水皮儿纾宽岁贡生夙宵侮傲相探先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