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态輕盈、舒緩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讀曲歌八》:“娑拖何處歸,道逢播掿郎,口朱脫去盡,花釵復低昂。” 清 陳維崧 《沁園春·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詞:“休憑弔,喜湔裙挑菜,士女娑拖。”
“娑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娑拖”讀作suō tuō,主要形容體态輕盈、動作舒緩的樣貌。多用于描寫女性或舞蹈時的柔美姿态,如《樂府詩集》中的詩句:“娑拖何處歸,道逢播掿郎”,以及清代陳維崧詞作中的“士女娑拖”。
“娑拖”的核心意義是輕盈舒緩的姿态,多見于古典文學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優先參考權威典籍的解釋。
娑拖(suōtuō)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意義豐富多樣。它可以指代佛教中的一種舞蹈,也可以表示身體姿勢的優雅或曼妙。此外,娑拖還可以用作形容詞,表示柔軟、輕盈或優雅。
娑拖由左部的“娑”字和右部的“拖”字組成。其中,“娑”的部首是女字旁,總計15畫;“拖”的部首是手字旁,總計9畫。
娑拖最早源于梵文中的“shiva”一詞,意為舞蹈、動作。佛教翻譯時将其音譯為“阇梨舞”(shelouwu),其中“阇梨”即為娑拖的音譯。後來,該詞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娑拖。在繁體字中,娑拖的寫法為「娑」字尾加上「屈」字旁。
在古代,娑拖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由“女”字和“扌”字組成,表示女性手舞。這一寫法強調了娑拖所代表的舞蹈和手勢的美妙與優雅。
1. 她身姿娑拖,像一朵盛開的蓮花。
2. 佛陀的神态娑拖,讓人感受到内心的甯靜與平和。
娑拖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許多有意義的詞語,例如:
1. 娑婆(suōpó):指世間、塵世。
2. 娑婆世界(suōpó shìjiè):指凡夫俗子所在的世界。
3. 優雅(yōuyǎ):表示舉止、姿态優美。
4. 婀娜多姿(ēnuó duōzī):形容女子容貌或姿态優美多姿。
近義詞:
1. 優美(yōuměi):形容柔美、動人的姿态或景色。
2. 曼妙(mànmiào):形容姿态或音樂節奏優美,富有情趣。
反義詞:
1. 笨拙(bènzhuō):表示動作或姿态不靈活、不靈巧。
2. 粗糙(cūcāo):表示動作或姿态缺乏細膩、不優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