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假公济私的意思、假公济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假公济私的解释

借公家的名义或力量谋取私人的利益。《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太宗 ( 唐太宗 )诛 建成 比於 周公 诛 管 蔡 ,只消以公私断之。 周公 全是以 周 家天下为心, 太宗 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明 董传策 《论严嵩欺君误国疏》:“他如筑堡修城之费, 嵩 皆假公济私,而献諂者又甘为侵润。”《清史稿·兵志四》:“於是帮办人员假公济私,百端纷扰。” 茅盾 《动摇》二:“攻击我的 倪甫庭 ,去年私卖 日 货,被我查出,扣留他三包糖,以此恨我,今天他假公济私,来捣乱来了。”亦作“ 假公营私 ”。《元典章·礼部一·进表》:“照得近年以来,在外诸司不详站赤生受指,以进表为由,假公营私,滥行给驛。”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何谓‘摘疵’,求言既切,则言者必多,言之既多,则岂能尽善,甚而假公营私,饰词希进,未俗之弊,何所不有。” 臧克家 《裁员》诗:“应该先从他们开刀:渎职,贪污,假公营私,忘了公仆的身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假公济私

指借公家的名义或资源谋取私人利益。该成语含明显贬义,强调利用职务或公共权力的便利,将本应用于公共事务的条件转化为个人私利的行为。

单字释义与溯源

  1. 本义为“借、凭借”,引申为“利用”。《说文解字》释:“假,非真也”,此处取“借用”之意。如《汉书·循吏传》载:“假公器以济私欲”,即借用公权满足私欲。

  2. 指国家、集体或公共事务。《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私”相对。

  3. 原意为渡河(《说文》:“济,水出常山”),引申为“成就、补益”。此处指通过不正当手段满足需求。

  4. 指个人利益。《韩非子·五蠹》言:“自环者谓之私”,与“公”对立。

权威词典释义

用法与例证

该成语多用于批判职务侵占、权力滥用等行为。如元代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职役考》中评述地方官吏:“假公济私,侵渔百姓”,揭露官吏借征税之名盘剥民众的史实。

语义辨析

需区别于“损公肥私”(损害公共利益充实私人利益)——前者强调“借公事之名”,后者侧重“损害公利”;亦不同于“化公为私”(将公有财产据为己有),其行为更隐蔽。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
  4.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5. 《文献通考·职役考》(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假公济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一、词义解析
指假借公家的名义或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含贬义。其中“假”意为借用,“济”表示帮助或补益。例如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谋利即属此行为。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可追溯至《汉书·杜业传》,形容官员滥用职权谋私;元代杂剧《陈州粜米》第一折中明确使用该词:“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明代文献《朱子语类》也以唐太宗为例,批评其“假公义以济私欲”。

三、结构与用法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例句与使用场景

  1. 历史案例:“周公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济私。”(《朱子语类》)
  2. 现代批评:“招摇撞骗、假公济私的乱象需杜绝。”(、12)

提示:该成语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需注意其贬义属性,避免误用为中性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

鹌鹑骨飿儿百卉伴奂播美脖脐不胎孩餐风啮雪长歌禅祖承受赤春琮琮跢跦赶锥功人狗头鼠脑鳏对寒胆嘿契黄囊还击混浊狡慧集德戒诲就谷忌忮科座狂醉昆山鬣狗令史离乡别土龙超镂板峦壑鹿糲率略猛虎添翼盟要猛毅谬幽米象篇册俏俊巧取豪夺奇蹇清淮穷匮旗校世官睡声随直偷安旦夕亡琴宛委山文中虎仙手险迍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