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跷足抗手的意思、跷足抗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跷足抗手的解釋

亦作“蹻足抗手”。手舞足蹈貌。 明 張居正 《門生為師相中玄高公六十壽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與 成王 賢,其委任公不在 周公 下,薄海内外皆蹻足抗手,歌頌盛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跷足抗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發音與結構
    發音為qiāo zú kàng shǒu,由“跷足”(踮起腳尖)和“抗手”(舉手舞動)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踮腳舉手,形容動作誇張。

  2. 基本含義

    • 通常指手舞足蹈的樣子,多用于描述因喜悅、激動而肢體動作誇張的情态。
    • 少數文獻(如部分詞典)也引申為對抗敵手時表現出的力量與決心,強調全力以赴的姿态。
  3.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張居正《門生為師相中玄高公六十壽序》:“薄海内外皆跷足抗手,歌頌盛德。” 此處描述衆人歡欣鼓舞、熱烈贊頌的場景。
    現代多作書面語,用于形容情緒高昂的動作,或比喻競争中積極應對的态度。

  4. 近義詞與延伸
    近義詞如“手舞足蹈”“歡欣鼓舞”;感情色彩中性,可表褒義(如贊美熱情)或中性描述動作。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成語,若用于文學創作或正式文本,需注意其古典色彩和適用範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跷足抗手的意思

《跷足抗手》是一個成語,指手腳用力跷起,表示拼命反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跷足抗手》的拆分部首為走手,首筆為撇,末筆為橫。

來源

《跷足抗手》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前元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元朝統治下的蒙古鞑靼人頻繁侵擾中原。有一次,蒙古鞑靼人來到一個民族聚居的村莊,欲擄走村民為奴。在被捉住的村民中,有兩位勇士趁蒙古鞑靼人不注意,抓住機會用力跷起雙腳,極力反抗,最終成功逃脫。這個故事流傳下來,逐漸演變成了成語《跷足抗手》。

繁體

《跷足抗手》的繁體字為「跷足抗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跷足抗手」通常是以隸書體的形式呈現。

例句

在鬥争面前,我們不能袖手旁觀,而是要毫不畏懼地跷足抗手。

組詞

跷腳抗手、跷腳抗拒、跷腳抵抗。

近義詞

手足無措、奮起抗争、堅決反抗。

反義詞

順從、屈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