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护身符的意思、护身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护身符的解释

[amulet;protective talisman] 一种小巧的装饰品(如珠宝、玉石或纪念品),上面刻有符咒、咒文或符号;据说,戴上这个护身宝贝可以防止灾祸(如疾病或魔力),或者帮助佩戴者(如赢得爱情或战争)

详细解释

亦称“ 护身符子 ”。1.指佛教僧尼的度牒。因其可以作免除徭役的凭证,故称“护身符”。《景德传灯录·慧忠国师》:“幸自可怜生,须要箇护身符子作么?” 宋 陆游 《成都大圣慈寺念经僧法慧为行者雷印定求度牒疏》:“剗草殿前,护身符少伊不得。”《水浒传》第三一回:“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

(2).道士或巫师所画的符或被念过咒语的物件。据说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消灾。《红楼梦》第三回:“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3).喻指借以庇护的人或事物。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四折:“则这杀6*人贼须是你护身符。”《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也仗着 十三妹 的这张弹弓是个护身符,料想无妨。” 巴金 《家》二三:“究竟只有一个女人同一个马弁住在这儿并不妨事,而且正可以拿她做护身符,免得军队进来驻扎。”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护身符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护身符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一种被认为能提供保护、驱邪避灾的象征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护身符是"宗教或迷信者随身佩戴的符箓、图形等,认为能驱邪免灾"。该词由"护身"与"符"构成复合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水浒传》,特指道教仪式中绘制的神秘符文。

从历史渊源来看,护身符形态历经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指出,先秦时期已出现玉琮、兽骨等原始护身器物。汉代道教典籍《太平经》记载了最早的符箓绘制规范,将朱砂、黄纸与特定咒语结合,形成具有宗教仪轨的护身符体系。

在文化象征层面,护身符承载多重意义:唐代《酉阳杂俎》描述佛教密宗经咒护身符的传播;宋代文人笔记记载民间将桃木剑、五色线作为护身符的习俗;明清时期则流行将护身符制成香囊、玉佩等饰物,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

现代语境中,护身符概念已超越宗教范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发现,当代人常将重要照片、纪念品视作情感护身符,反映心理慰藉需求。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报告指出,约38%的受访者承认携带具有特殊意义的护身物品以缓解焦虑

宗教研究领域将护身符分为三类:佛教经咒类(如《大悲咒》挂件)、道教符箓类(如五雷符)、民间信仰类(如长命锁)。中国道教协会官网显示,正统护身符需经"开光"仪式赋予灵力,体现物质与精神的特殊联结

参考资料: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中国符咒文化研究》

中华书局《中国古代民俗志》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现代社会的象征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蓝皮书》

中国道教协会官网道教仪轨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护身符是一种具有宗教或文化象征意义的物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起源与宗教背景

护身符最早源于宗教实践,常见于佛教、道教等信仰体系。佛教中称为「灵符」或「秘符」,通过书写佛菩萨形象、梵文种子字或真言制成,信徒佩戴后可获得神明加持。道教则通过符咒图形实现驱邪避灾功能,巫师或道士将特殊符号绘制于符纸上供人携带。

二、形态与功能

  1. 物质形态:多为珠宝、玉石等制成的小型装饰品,表面刻有符咒、经文或神秘符号
  2. 核心功能:
    • 物理防护:抵御疾病、灾难等厄运
    • 精神寄托:增强佩戴者信心,助其应对爱情、战争等挑战
    • 特殊用途:如佛教度牒可作为免除徭役的凭证

三、比喻延伸意义

在文学和社会语境中,衍生出「保护屏障」的抽象含义,既可指庇护个人免受惩罚的权势人物(如《西厢记》中比喻为权术工具),也可代指制度性保护措施。

四、文化影响

不同文明中均有类似载体,如藏族文化中的「护符」不仅限于驱邪,还承担着身份认同等复合功能。现代社会中,某些纪念品或幸运物也延续了护身符的文化基因。

五、现代应用

仍广泛存在于民俗活动,但更多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影视、游戏等载体中,其神秘色彩逐渐转化为艺术创作元素。

如需了解特定宗教流派护身符的差异或历史演变细节,可查阅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的完整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人薄幸伯赵长江三日陈辞呈案揰挏蹎蹎电光石火典核巅越二十一条感麟稿案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虼蚪国际电影节豪兴回萦呼雉呵卢检抑噭音开秧元料货立辟麻地马蔺盲人骑瞎马门宗庙堂内开枿枝牛首阿旁旁福平甸辟睨曝背千奴乔乔巧僞轻越七事八事齐竦敺杀三谏之义沈烽静柝石濑恃屺庶尹束之高阁贴麻通长脱滑威望籼稻小升遐辔斜半签协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