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用活字印刷的版本。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馀》:“例如 宋 洪邁 的《容齋隨筆》至《五筆》是影 宋 刊本和 明 活字本。”
活字本是指通過活字印刷技術制作的書籍版本,其核心特征在于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獨立字模進行排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活字本采用膠泥、木、銅、鐵等材料制成單個字模,排版時按需組合成版面,印刷完成後可拆版重複使用字模。這種技術顯著區别于雕版印刷(每頁需雕刻整塊印版),提高了效率和靈活性。
曆史背景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工匠畢昇首創泥活字印刷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這一發明。此後,活字技術逐漸發展出木活字(如元代王祯)、銅活字(明代盛行)等類型。
制作流程
文獻實例
明代活字本較為典型,例如魯迅提到的《容齋隨筆》至《五筆》存在明活字本,與影宋刊本并列流傳。
技術優勢
活字印刷節省材料成本,尤其適合大規模印刷,推動了古代書籍的普及。但因排版工藝複雜,曆史上活字本數量遠少于雕版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技術細節,可參考《夢溪筆談》相關記載及明代印刷史研究資料。
《活字本》是指使用活字排版技術制作的書籍,也被稱為鉛字本。活字是指可以拆卸、重新組合使用的文字字模,通過組合不同的字模排版印刷。
《活字本》的部首是⻌(辵)和十(十),總共有12個筆畫。
《活字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明朝的文化變革時期,由歐洲的印刷術傳入中國。活字本的出現,标志着中國出版業進入了一種新的階段。
繁體字中,《活字本》用「活字本」來表示。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活字本》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是「活字本」或者其他不同的表達方式。
我在圖書館找到了一本珍貴的《活字本》,盡享古人智慧的瑰寶。
活字排版、活字印刷、活字字模
鉛字本、木活字本
手抄本、竹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