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盆的意思、火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盆的解釋

(1) [hibachi;fire pan]∶一種燒木炭的盆

(2) [brazier]∶盛燃煤的盆

詳細解釋

(1).喻炎日。 宋 梅堯臣 《青龍海上觀潮》詩:“何時更看弄潮兒,頭戴火盆來就濕。” 朱東潤 注:“火盆,炎日。”

(2).盛炭火取暖或烘衣物等的盆子。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九:“ 郭全海 撥開火盆裡的熱灰,點起煙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盆是中國傳統生活中常見的取暖器具,指用于盛放燃燒木炭或柴火的金屬或陶制容器。其結構通常為圓形或方形,邊緣寬厚以便承托炭火,底部多配有支架防止燙傷接觸面。《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用金屬或陶土制成的盆狀物,内置燃料供取暖或烘烤”。

從功能看,火盆具有三重屬性:其一為實用取暖器具,常見于北方民居冬季使用;其二為祭祀禮器,在部分地區的婚喪嫁娶儀式中承擔焚化紙錢的功能;其三為飲食器具的變體,如東北地區用火盆烤肉的傳統食俗。《中國民俗大典》記載,清代宮廷使用的銅胎掐絲琺琅火盆,将實用功能與工藝審美完美結合。

在文化意象層面,火盆常被賦予“溫暖團圓”的象征意義。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多次描寫北平人家圍坐火盆話家常的場景,印證了其在傳統家庭生活中的紐帶作用。《漢語文化象征詞典》指出,方言中“抱火盆”既指取暖行為,也隱喻承擔家庭重任。

網絡擴展解釋

火盆是傳統生活中用于取暖或烘烤的器具,其含義與文化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火盆指盛放炭火或煤火的容器,主要用于取暖或烘幹衣物。早期多用泥制(紅泥、黃泥等),制作時需陰幹防裂,部分也用銅、鐵或掐絲琺琅材質。在漢語中,"火盆"還可比喻炎日或人群聚集的熱鬧場景(如宋詩《青龍海上觀潮》中的意象)。

二、曆史起源

  1. 時間考證:有兩種說法:一是三國時期起源,已有2000年曆史;二是清代康熙年間由驿站居民發明,約300年前。
  2. 使用背景:北方冬季寒冷,火炕無法完全禦寒,火盆成為補充取暖工具。東北地區尤為普遍,被稱為"神仙爐"。

三、功能與用途

四、文化象征

  1. 民俗記憶:東北"火盆文化"承載着舊時集體圍坐取暖的溫馨場景,被視作時代變遷的見證。
  2. 飲食衍生:吉林集安傳說将火盆與地方美食結合,形成"火盆宴"傳統。
  3. 工藝特色:部分火盆刻吉祥花紋,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

注:當代因取暖技術進步,火盆已逐漸被地暖、電暖氣取代,但其文化符號仍存在于民俗記述中。如需了解具體制作工藝或地區差異,可參考博物館資料或地方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隘曲北唐采茶戲財減常語吃不準赤海雠閲出言成章詞禁澹灎等效觌面東内妒母草兒子飛甍風戒風煙附封高歌過轶紅豆蔻鴻模鬟雲花朝月夜縠衫簡固雞豆子結婚證書晶靈進賢星久歸道山蝌篆狼顧相廉循了結黎朦嶺徼理養毗勇契丹文清狷秋獲然糠照薪忍性柔橹肉鬃山表沈藏生白庶蠱思不出位危機鄉帥鹹酸纖細小軟兒西池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