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上鑄刻的銘文。《左傳·昭公七年》:“故其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餘口。’” 唐 杜甫 《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上将盈邊鄙,元勳溢鼎銘。” 明 張鳳翼 《灌園記·王蠋論谏》:“要知滿損歡欹器,欲識盈虧誦鼎銘。”
鼎銘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器物功能及文獻價值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鼎"為象形字,甲骨文寫作$$unicode{x200B}{鼎}$$,本指古代三足兩耳的青銅禮器;"銘"從金從名,《說文解字》釋為"記也",特指器物上镌刻的文字。二字合稱,特指鑄造在青銅鼎器上的銘文(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二、器物功能 作為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鼎銘多記載祭祀典儀、冊命賞賜、征伐功績等重大事件。如西周大盂鼎銘文291字,完整記錄了周康王對貴族的冊命過程,具有"證經補史"的文獻價值(來源:《商周青銅器銘文研究》文物出版社,2020)。
三、文獻學特征 鼎銘文字屬金文體系,字體遒勁莊重,内容結構嚴謹,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其文體被稱為"銘體",與《尚書》诰命文體相通,清代阮元在《揅經室集》中稱:"鼎彜銘辭,乃三代之真古文也"(來源:《中國古代文獻學》中華書局,2018)。
四、文化象征 鼎銘作為權力與信史的載體,《左傳》有"鑄鼎象物"之說,其銘文内容經《殷周金文集成》等現代考古成果證實,已成為研究先秦社會制度的核心史料(來源:《文物與考古》2023年第4期)。
“鼎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含義
指古代青銅鼎上鑄刻的銘文。鼎作為祭祀禮器,象征權力與地位,銘文則用于記載功績或訓誡。例如《左傳·昭公七年》中記載的鼎銘内容:“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美德或功績被後世銘記與傳頌。例如用于贊揚英雄人物、曆史先賢的貢獻,或形容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
使用場景
相關争議
部分資料提到“鼎銘”在姓名學中的五行屬性(火金相克),但此類解釋缺乏普遍認可,建議謹慎參考。
“鼎銘”既指具體的器物銘文,也承載着文化傳承與精神象征的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或青銅器銘文研究專著。
安順市百體邊關壁廂镈師不蠱補語城狐社鼠塵委持事赤霜袍踹足賜名大名難居搗叉子端布法人財産權肥輕飛升風俗人情風味鬲咽鶴胫鶴騎合聲河蝦圖弘敷話碴兒沍寒翦字涓埃之報鞫斷寇孽闊迂兩畿列棘林蒸漫刺門到門運輸母教南北合作侬輩平脅曼膚千兒八百傾壺佉盧虱咤鋭悍上系韶雅折戗數息司祝隨意撻末讨測天驚石破未冠題無介吾徒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