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惽忧”。忧闷。《晏子春秋·问上七》:“ 吴 越 受令, 荆楚 惽忧,莫不宾服。” 张纯一 校注引 王念孙 曰:“惽者,闷之借字也。” 明 张居正 《答李石麓相公书》:“今年伯翁与先人,相继永逝,而翁与弟,同抱惽忧,以此言哀,哀可知矣。”
“惛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惛忧(拼音:hūn yōu)意为“忧闷”,指内心烦闷、忧愁的状态。该词中的“惛”通“闷”,属于通假字现象。
《晏子春秋·问上七》
原文提到:“吴越受令,荆楚惽忧,莫不宾服。”
张纯一校注引王念孙解释:“惽者,闷之借字也。”
此句意为:吴越接受命令,楚国(荆楚)因忧闷而臣服。
明代张居正书信
张居正在《答李石麓相公书》中写道:“今年伯翁与先人,相继永逝,而翁与弟,同抱悯忧。”
此处“悯忧”与“惛忧”同义,进一步印证其含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古籍用例,可查阅《晏子春秋》原文或张纯一校注本。
《惛忧》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困惑和忧虑。
《惛忧》一字拆分成两个部分:左边是“忄”(心),右边是“云”(云朵)。它的笔画总数为10画。
《惛忧》是在历代字书中有所记载的字,但目前已较为少见,辞书中有采用该字的释义。这个词在平常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并不常用,多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
《惛忧》的繁体字形为“惛憂”。
古时候汉字《惛忧》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与写法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古代文献中使用的写法已不再常见,因此无法确定确切的古代写法。
1. 他的失踪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惛忧之中。
2. 这个问题让我感到了巨大的惛忧。
惛忧并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并不常用。
与《惛忧》相近义的词语包括:疑虑、困扰、苦恼等。
与《惛忧》意义相反的词语包括:安心、宽慰、舒畅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