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聳耳的意思、聳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聳耳的解釋

(1).豎起耳朵。形容注意地聽。《國語·周語下》“聽無聳” 三國 吳 韋昭 注:“不聳耳而聽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典略》:“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聳耳。”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上:“九花虬即 範陽 節度 李德山 所貢,額高九寸,毛拳如麟,頭頸鬃鬣,真虬龍也。每一嘶,則羣馬聳耳。”

(2).高起的耳朵。《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神儀明秀,朗目疎眉,細形長額聳耳,耳孔各有十餘毛,出外二寸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聳耳"是一個由"聳"和"耳"構成的動賓結構詞組。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

一、詞義分解

  1. "聳"字本義為耳聾(《說文解字》),後引申出高起、直立之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聳"為動詞,釋義為"向上擡起;直立"(商務印書館,2016)。
  2. "耳"指聽覺器官,《漢語大詞典》載明其基本義為"人和哺乳動物的聽覺與平衡器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二、組合詞義 該詞組通過"動作+器官"的構詞法,形象描述耳朵豎直的動作狀态。在具體語境中可表現為:

  1. 形容動物警覺時豎起耳朵的動作,如"獵犬聳耳谛聽"
  2. 描寫人專注傾聽時的體态特征,如"他聳耳細聽窗外動靜"

三、文學應用 該詞常見于文學描寫,如沈從文在《邊城》中寫道:"黃狗聳耳蹲坐門邊",生動刻畫犬類警覺姿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四、詞性特征 屬動詞短語,具有動态描摹功能,多用于具象化場景描寫,體現漢語"以形表意"的構詞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聳耳”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動作描述:指人或動物豎起耳朵專注傾聽或保持警覺的狀态。

    • 常用于形容對聲音或信息的高度關注,例如:“犬類在警覺時會聳耳細聽周圍的動靜。”
  2. 形态特征:指耳朵高起或形狀突出的生理特征。

    • 可用于描述外貌,如《南史》記載陶弘景“細形長額聳耳”,即強調耳朵的高聳形态。

擴展解析:

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含義選擇釋義。若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守理白洑白景廠商谄順處約村漢達樂撣援東部東猜西揣敦舊風告封十八姨福音堂貢款光價犷勇故程貴驗孩兒茶後漢書黃玉箓回憚恢富驕鹵勁疾噤頤眷好軍前老幺勒休螟脯謬采虛聲木妖暖氣潘文樂旨樸魯欠情竅領怯色棄瑕錄用七絃琴軟片上覆邵生省想升輿時因手策水晶鲙水碾王度委囑無事生事霞明玉映限年霞肆謝情謝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