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豎起耳朵。形容注意地聽。《國語·周語下》“聽無聳” 三國 吳 韋昭 注:“不聳耳而聽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典略》:“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聳耳。”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上:“九花虬即 範陽 節度 李德山 所貢,額高九寸,毛拳如麟,頭頸鬃鬣,真虬龍也。每一嘶,則羣馬聳耳。”
(2).高起的耳朵。《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神儀明秀,朗目疎眉,細形長額聳耳,耳孔各有十餘毛,出外二寸許。”
“聳耳”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動作描述:指人或動物豎起耳朵專注傾聽或保持警覺的狀态。
形态特征:指耳朵高起或形狀突出的生理特征。
擴展解析:
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含義選擇釋義。若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聳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耳朵豎立、挺立或突出。耳朵聳立時通常表示警覺或恐懼的狀态。
《聳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耳(ěr),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聳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秋水》這篇古代文學作品。在文中,有一句描述道:“鬼神害怕則聳耳”,意指鬼神恐懼時耳朵會豎立起來。
《聳耳》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聳耳」。
在古代漢字中,「聳耳」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由于漢字的演變和發展,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形。但總體上,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聳耳」一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由「聳耳」組合而成的詞語:
以下是一些與「聳耳」意思相近的詞語:
與「聳耳」相反的詞語是「耷拉耳朵」,即耳朵下垂或不豎立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