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原谓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革车近次,师营 商牧 ,华夷士女,冠盖相望,扶老携幼,一旦云集,壶浆塞野,簞食盈涂。” 宋 苏轼 《新渠诗》叙:“予方为旅人,不得亲执壶浆簞食,以与侯劝逆四方之来者。” ********* 《军人精神教育》:“军队所过地方,真能秋毫无犯,则6*民必争先恐后壶浆簞食以迎之。”参见“ 簞食壶浆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壶浆箪食汉语 快速查询。
"壶浆箪食"(hú jiāng dān sì)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从以下角度阐释:
基本释义
指百姓用壶盛着汤水、用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盛着饭食(来犒劳军队或款待客人)。它生动描绘了古代民众自发携带饮食慰劳他人的场景,常用来形容热情欢迎和慰劳,尤其指对军队或所拥护者的拥护与犒劳。其核心含义在于表达真诚、热忱的欢迎与款待。《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将其解释为:“用壶盛着浆汤,用箪盛着饭食。形容百姓犒劳军队或款待宾客。”
典故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且最著名的出处是《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在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引用了商汤伐桀和周武王伐纣的历史: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这里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描述了被暴政压迫的百姓,如同渴望脱离水火般,自发地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迎接解救他们的仁义之师(周武王的军队)。这个典故奠定了该成语象征民心所向、热情拥戴的深层含义。中华书局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对此有详细阐述。
引申意义与用法
综上,“壶浆箪食”不仅描绘了古代百姓用简单饮食慰劳他人的具体行为,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象征着民众发自内心的热情欢迎、真诚拥戴以及民心所向的力量。
“壶浆箪食”是一个成语,读作hú jiāng dān sh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文献来源:
历史背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孟子》《左传》等文献或、10的解析。
败草百氏白头相守白鼍败兴鸟半月刊北内弊恶柴虒场所阐蛙城编搊瘦传拓触抹殂丧当百鞮革栋折榱崩督臣仿纸瓜犀锢见虹旍绛鞴祭红脊梁紧逼惊笑景星凤皇积素脊索动物抗声宽衣马鞍慢訑面布磨鍊你娘凭白铺盖卷儿前刀儿潜服区极三十子商官省功湿肉伴乾柴送卷头诵弦簨轴帑椟髫龄铜螭同年嫂献赋销金纸小年轻小僧下市